如何祈祷上师——给顿仁波切开示
一、向觉悟之心祈请
上师是来自法身金刚总持的证悟,其间的传承没有丝毫的毁损或间断,如是意味着,我们对上师祈请之时,是对那觉悟的心祈请,上师是那觉悟的慈悲,具有加持力,能够真正传递慈悲与法身的加持。
虽然上师能够将他所有的功德传给弟子,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地生起这些功德,决定在我们的信心与对上师的祈请。
对上师祈祷之时,并非是在对一般人的心祈请,上师不是表面所看起来的那个样子,上师是那本初的心、慈悲的心与法身金刚总持,这应该就是我们祈请的方向。既然上师是法身加持的持有者,他便成为不可避免的进入点,这是为什么我们说,上师就像一道门,他让我们进入加持之中、进入传承之中,借着对上师祈请,这道门便能打开。
以此来了解上师,才不会把他视为只是一个人。
向血肉之躯一般的心祈请,只能带给我们一般的领悟,这不是我们的目标;相反地,对上师祈请时,要能将他视为诸佛的具体显现、诸佛的慈悲心与智慧心。
以这种层次对上师祈请,才能借着上师的加持,达到我们要的结果。
二、以佛像和法宝举例
就如同拥有佛像或佛法经典,那是一种所依。在这个所依前,若能将它视为佛身或佛语的真正呈现,藉由这种恭敬的态度,能让我们如实领受到佛与佛法的加持。
如果能将所依视为佛的显现,便能领受到佛的加持,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心境,上师也是一样,他代表能够带来加持的所依。
三、向觉悟的心祈请,也没有离开上师作为“人”的呈现
向上师祈请时,显然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这个人,而是对流经他的那股觉悟之心祈请。如果是对一个人祈请,就会有所局限,所见将只是一个人的形象,只是一个具备某些能力、也缺乏某些能力的人。
在上师与弟子的关系中,我们要运用这个“人的呈现”与“觉悟的心” 做连结,借着这样的所依,才能领受到清净无染污的加持。因此弟子看待上师,若能超越他外在的形象,或许比上师具有什么能力更重要。
四、所有的上师是一体的
对上师祈请时,应把他当作是一切上师的具体显现,而不是现在对这位上师祈请,等一下向那位上师祈请;我喜欢这位上师,对那位上师比较没有那么喜欢等等,像这样的态度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深深地培养出强烈的信念——所有的上师是合一的,他们具有相同的本质,只是显现不同。
祈请时应体认到,我们所知道一切传承上师众,已包含在这位上师的呈现之中,而不应该让自己倾向这种心态:“我向这位上师祈请,而不是那位,因为那位不是我的上师。”这类态度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态度已将实相划分。对上师祈请时,并非运用才智上的、概念化的方式来祈请,呼唤一位上师,却告诉其他上师众留在原处。应具备这样的智慧:一位上师所代表的,是无所不在的原始觉性,这是所有上师都具有的。
五、上师是三宝、三根本的总集
一切的显现都是来自于根本上师,一切都包含在上师之中——一切的本尊都是上师的投射、一切的佛都包含在上师之中,否定上师等同于否定一切的佛,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佛,能够不依靠上师而证觉,由于成佛的潜能唯有依靠上师,否定上师就等同否定一切的佛,因此我们向上师祈请时,必须将他视为与一切的佛、一切的上师完全无别,直到我们的心与上师的心成为无别为止。
六、重点是对于上师功德的净信,而不是上师的形象
对上师祈请时,并非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的有形体上,甚至可以理所当然地对不具形体的上师祈请,不让我们有任何具体的参考点,只是把上师视为诸佛慈悲心的加持的显现。用这种心境,敞开自己领受这种加持,让它进入我们,应培养深切的信心,让这种加持与上师所有的功德——亦即诸佛的功德,真正地传递给我们,若能如此生起充分的信心,便不需把上师当作是有形象的,不需思索其它的事物,甚至不再觉得需把注意力集中在上师人的形体上:透过上师,我们把注意力直接集中在传承上、集中在诸佛证觉的慈悲与加持上。
因此,毋须用眼睛看到上师,或用嘴巴跟他说话,重点是以信赖与确信来对上师祈请,不具信心地诵祈请文是没有用的。
修持上师相应法若信心不具足,即使能将上师美好的形象清楚地呈现在心中,也不是真正的修持,而是错失了要点。我们可以观想上师的形象来作祈请,想到上师是如此这般的人,但这样就像跟人建立普通的关系一样,如果上师太老或太丑,便觉得不合意,上师年轻英俊的话,就觉得受到吸引,如此又是偏离了修行。
七、以观想上师化光来说明
对上师正确的态度,是对上师所代表的与上师所具有的加持有信心。这股信心与虔诚的力量,具有把上师化成光的作用,不管他在我们心中有怎样的影像,我们已经将他作一种呈现。这道光融入我们,借着这种方式,领受上师真正的加持以及领悟这道光所代表的一切,否则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希望与刻意作为基础,以这些态度来对待上师,投射到上师身上,期待上师对我们的希望有所反应。这些希望只不过是一种欲望,以及期待受到上师的肯定。这样的修行结果,这种祈请,只会生起更多欲望,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依赖欲望。
若能适当修持上师相应法,透过祈请,上师与我们的心将会完全地融而为一,安住在这种合一的境界,是禅修真正的意义,这样的禅修能够清净我们生起的欲望中,不净的一面,让我们了悟,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是一非二。如此将能认识法性,也就是诸法的本质,正是这种合一。否则我们只是维持世俗欲望的形式,将这种欲望掺入修行,生起世俗的想法,对上师不清净的想法,让自己跟上师的关系折衷妥协。这样的修行将产生更强烈的欲望,这种诉诸感情,不清净的心境,将导致情绪更纷扰的修行。
反之,若能适当地修持,让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合一,由于这种合一,将能使得一切生起或被引发的烦恼完全清净,我们的心将从烦恼中解脱,不管烦恼有多强烈,它们终将于法性中,也就是在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合一中解脱。
八、上师瑜伽是最直接、最单纯的心性法门
在上师相应法的祈请中,我们在祈请信心的增长,更确信地来做更多的祈请。祈请很单纯,只是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结合,了达上师的心、自己的心与法身无别,一切只是心的真实体性。能将自己祈请的上师,视为三宝及一切上师、本尊、护法、空行母的具体化现,如是则足矣,如此一切都将是上师的显现,一旦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合一,便与这所有的呈现合一。
这是对上师祈请最单纯的方法,也是最深奥的。对上根与下根行者有各种不同的修持,但是把心保持没有任何复杂的单纯状态,心不造作,这种自然的上师祈请法,是最高深的修行。
(教证法光平台立题,谨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