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中观正见 圣一法师 | 《金刚经浅易》10

圣一法师 | 《金刚经浅易》10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以满三千大…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有能施的我,所施的七宝,有受施的众生,是有相布施,属有为法,故佛问须菩提:‘其福多否?’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为什么呢?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有为的布施有相,有相则必有处所,其处所落在人天路上,既在人天路上,此布施福德,即非福德之性,而是福德之相

何谓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虽以恒河沙七宝布施,有能施所施,未得三轮体空,依然落生死,故名即非福德性。

福德性是无相,在诸法来说,就是布施的性,是禅定、持戒、忍辱的性,称为福德性,性是无相,例如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惟是佛性无相,色身有相,众生受人身,佛性不是人,众生生天,佛性不是天,众生入地狱,佛性不是地狱,所以佛性无相,在众生来说,名为佛性,在诸法来说,称为法性、福德性,在佛来说,名为法身

大千世界七宝是相,相有多有少,所以布施亦有多有少,例如山河大地有相,故有大有小。

性是无相,周遍法界,犹如虚空,无相、无有边际、不可量、无大无小。

福德相不是福德的性,是故如来说有相布施的福德多,是有可量故。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信力为受,念力为持;假如有人受持整部金刚经,或受持一章,乃至只受持四句偈,其福德性亦相等,若以虚空为例,万丈虚空亦是虚空,一尺的虚空也是虚空。受持整部金刚经固然是般若,受持一四句偈也是般若。

又例如饮一口大海水,只这一口亦是大海水,所以受持四句偈之人,亦见福德性

金刚经中有十六处讲四句偈,但不指明是那四句,依弥勒菩萨言:‘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不离身就是指不离法身,意谓若见法身,便是受持四句偈,若不见法身,便是迷了四句偈,四句偈乃法身妙理在其中。什么是一四句偈见法身呢?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是见色身。

以四句偈自悟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自己见性,又令他人见性,见性的福最为殊胜,一切福不及见性的福,所以说其福胜以七宝布施的福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无为法无住,不住生死涅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不住,有住则有相,无住则无相,无相即无生,无生即无灭,豁然空寂,就是解脱的佛性,就是佛,佛是觉,觉即观照,观照即般若智慧。

受持一四句偈,见佛性之时就是佛,所以诸佛是从般若出。又,见佛性即是菩提法,所以法也是从般若出,若佛若法,都是从般若出,故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般若无形相、无佛相、无佛名,惟是佛从般若出,故佛即非佛;般若内亦无诸法的名相,但从般若而出生一切法相,所以佛法即非佛法。

作者: 水星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