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14:上士道:修世俗菩提心之出定把违缘转为道用——安忍苦难转为道用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14:上士道:修世俗菩提心之出定把违缘转为道用——安忍苦难转为道用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生活中观察哪些对改善心性有益处,哪些能使自己减少贪嗔痴,这样从生活中的细节及人和事来努力起修。

庚二、安忍苦难转为道用分二:

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二、凌辱转为道用

辛一、恩将仇报转为道用

【虽然吾如自子爱护彼,若是彼如怨敌仇视我,

犹如慈母关爱生病儿,尤为呵护即是佛子行。】

就像一个母亲有几个子女,其中一个是有病或聋哑残疾者,作为母亲便会特别关爱这个残疾的孩子,有一点好吃的会先给这个孩子吃,有好一点的衣服也会先给这个孩子穿。

据此比喻,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在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时,如果其中有我有恩于他,他却对我不好的,处处为难我的人,我不但不该怨恨他,还应如慈母关爱病子一样关爱他,并尽力给他最大的帮助,这就是大乘佛子之所行,也是这首偈颂告诉我们的道理。

真正如法修行是怎样的呢?如果世俗凡夫们赞扬某某人如何如何的好,这并不能表明他对佛法有很好的修持,因为世俗凡夫们未能真正体悟修行的要义,也未能遵照《佛子行》的教导去做和观察外境,而是以各自的世俗偏见来对事、对人。

比如一个僧人,他的亲友们赞叹他品格很好,能分清敌友,亲属需要钱,他会尽力去帮助,他不但能听亲友的话,还能与亲友观点一致,是一个知好歹的人,也是一位很好的僧人和如法的修行人,这一点恰恰说明他不是个如法的修行者。

还有另外一位僧人,他的亲友们说他这不好,那不好,不知好歹,对亲友没有感情,认敌为友还去帮助敌人,这恰好说明这位僧人是一位如法实践《佛子行》的修行者。

我们世俗凡人,面对他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时,即使是有些表面上说;你说得很对,谢谢你等感谢的话,但内心深处可能并不舒服,根本没有想到这也是修善行的对境。

我们做任何善行,最容易按照世俗人的标准去做,很多人说这种行为好,就随着潮流去做,即使是善行,人们说这不是善行,我们很多人也都不会去做;即便不是善行,如很多人说这是善行,仅仅为了迎合世人和自己的名声,也有勇气去做。随波逐流是很多人的习惯。

就我本人来说,有时也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藏地行善积德的方式,很有必要进行改革,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是按照习俗去做,一时难以改变。

想到往昔有些大德高僧也曾就此说过,比如仲敦巴曾说:面对那些虽然博通显密经续及其它学科,然而不具备悲心和信心,不信因果的博学的上层出家人,与对三宝有纯净的恭敬心、对因果深信不疑、具备很好悲心的、生活在低层的在家男女,如果问我这两者之间你皈依谁,我的回答是:我会皈依上述具备诸多功德的在家男女。

由此可见,在仲敦巴时代,不仅仅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中也有不少如法修行、值得作为皈依对境的修行人。

那个时代,由于很重视实修的缘故,涌现出很多如法实修的在家和出家的成就者,当时说到如法实修,有很多人都容易接受,然而当今给大家讲应依教奉行改变心性的正确教理时,却有很多人难以相信和做到,相反却很容易盲从所谓的时尚修行方法去做。

《佛子行》教导我们说:如果想成为好的修行人,不应该只听别人的赞扬或批评而影响自己的修行,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生活中观察哪些对改善心性有益处,哪些能使自己减少贪嗔痴,这样从生活中的细节及人和事来努力起修。

我给在座的诸位讲这些道理,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所讲的这些是不近情理、不可能做到的,也不会重视和赞扬《佛子行》的殊胜教导,这说明世俗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颠倒的,需要修正的。

辛二、凌辱转为道用

【与我同等或低于我者,虽以傲慢之心凌辱我,

然我对他恭敬如上师,视为顶严即是佛子行。】

作为修行人,面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好,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也好,与自己地位相同的人也好,无论是谁,如果欺负或辱骂我,都不应该生气,应想到;我自己是一个低劣的人,我有很多缺点,应该接受别人对我的欺负或辱骂。

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一般不会无故欺负我,与自己经常相处的人中,有很多是我修炼心性的对境,那就要在与他们相处时,好好地修炼自己的心。

阿底峡大师来到藏地时,带了一位性格很不好的随从,当有人问阿底峡上师,你为何带了这样一位脾气暴躁的随从时,大师回答说:与性格不好的人相处,他会经常骂我、为难我,这样的机会是我修忍辱的最好对境。因此,把这样的人作为随从,长期相处,这就是先贤大德们的修行风范。

然而现代人却不是这样,如果与性格不好的人相处一天,都会觉得难以承受,并会感慨与那样的人相处,会使自己生气而毁掉善根。从实质上来讲,如能以堪忍之心与之相处,就是最大的善行。

几年前,在五明佛学院,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年僧人,带着一个十分调皮的小男孩,有时,小男孩向我住的房屋扔石头,与我同住的僧人就去和老僧人说;你带的那个小孩太调皮了,应该送到你家乡的学校去读书,你把他放在身边干嘛呢?

老年僧人回答:这小孩暂时放在我身边,也会时常磨练我,成为我修忍辱的对境,也有好处。到底他是否能以此修忍辱,虽尚不可知,但道理的确是这样的。

不过并非人人都能这样做的,对初修者来说,如果常与性格不好的人相处,就只能生烦恼而积累恶业,还没有能力将逆缘转为增长之善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与家人、同事、或同一寺庙的僧人经常相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性格,爱好也不尽一致,有时你叫别人做一件事,他与你观点不一致时,他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同样别人叫你做一件事,你如果不乐意,也不会听别人的话。

大家经常相处都难免要产生一些矛盾,亲人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僧人或同修之间都是如此。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应作为起修心性的对境,除此而外并不需要刻意去找其他的修心对境或磨练心性的违缘。

作为初修者,我们不可能天天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来修炼自己的心性,应循序渐进地起修,开始时,三、五天中抽一天的时间来实修,面对那一天遇到的违缘应想到以这个违缘作为起修的开始,愿《佛子行》的教导能慢慢改善我的心性,对此我要认真去修,好好观修忍辱,其后将善根回向菩提。

并想到至今我还未能好好地实修菩提心,以此为对境作为实修菩提道之开始,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使我的心相续上能真正生起菩提心,如是祈祷,如是发愿。

这样面对问题去起修一、二次后,若是不能坚持,也不要紧,暂时休息一下,一、两天后再面对问题去起修,如果持之以恒,逐渐就能改变自己的心性,这是真实不虚的。

在实修的过程中,性格得到改善,这就是走上了菩提正道,对三宝也会生起很好的信心,修到一定程度时会觉得容易起修,心性就会很调柔,自然就不会生起嗔心等烦恼。

我认为我们修菩提心,开始如果不从生活中微小的人与事起修,仅仅在某一上师或佛像前念诵;“祈愿殊胜菩提心,未生起者令生起,已生起者不退转,增长!增长再增长!”这样的发心偈的话,对改善心性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

当然在上师或佛像等座前虔诚祈祷,肯定会得到一定的加持,但如不结合实修心性,仅靠加持,就想成就佛果,显然不容易。

在实修发愿的前提下,把向上师三宝之虔诚祈祷作为增上缘,如果这样来持之以恒地修菩提心,就会发现自己具有真正的善心,这一生中总有一天会成就菩提心的。

作者: 水芸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