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二、出定把违缘转为道用分四:
一、四种不欲转为道用 二、安忍困难转为道用 三、兴衰转为道用 四、贪嗔转为道用
庚一、四种不欲转为道用分四:
一、未得利养(遭受损失)转为道用 二、痛苦转为道用 三、不悦语转为道用 四、诋毁转为道用
世俗菩提心之出定后在座间把违缘作为道用又分把不愿承受的四种痛苦作为道用:
辛一、未得利养(遭受损失)转为道用
【何人若以猛烈贪欲心,抢夺或者令夺我诸财,
自身资财以及三世善,慷慨回向与他佛子行。】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怎么样实修才能把自己的安乐布施给其他众生,把其他众生的痛苦由我受取。
比如说我们在家中或外出时被别人抢夺了钱财,或别人把只值5块钱的商品以20元卖给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很生气,有一种被欺骗的愤懑。
如果为此与欺诈者争吵、对抗,为自己争取到了利益,就会认为自己是胜者,并生起自以为是的我慢心,旁观的凡夫俗子也会认为我们是强者。
作为修行人,被人欺骗后,我们应该想到这是遇到我修善行的时机,这次我虽然损失了一些钱,但我要以此来对治修心,遵循《佛子行》的教言,把自己的安乐赐给别人,把他人的痛苦由我取受视为最大的善行。
如果过去自己还未曾修过这样的善行,那么现在应尽力去实修,愿以此事,使自己从今天起心相续上生起慈悲心,成为成就菩提心之因。
认识被欺骗是修心的机会,并祈愿此事能成为修习大乘教法的实践经验,不生嗔恨心,并向对方说“谢谢”等友好的语句,心生欢喜。最后再把此功德回向给对方。如上所述,若能完整实修一、两次,是真正具有等同于建造一座佛塔的功德。
一般来说,去寺庙礼佛买供养的鲜花,哪怕一百元甚至更多,也会满心欢喜地去做,一想到在佛像前供养鲜花祈祷自己财源富足,名声显扬就非常喜悦,通常这种积累功德的方式是我们愿意做的。
但如前所述,被他人多骗取十几元后,你把它视为忏悔业障,修持忍辱,从而以修心来积累功德,这种难得的善巧方便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呢?
而后,你不生嗔恨心地开始以悲心摄受,向对方生起菩提心,结尾时将善根回向给对方,这已具备了开始的发心和结行的回向,其功德则是更大的。此功德比前面所述花一百元供佛的功德大得多。
我们应该思维,自入佛门至今是否做到上述清净无私的善行?我有时这样想,一定努力行持无私的善行,但又想若要一下做几千元的清净布施真的能做到吗?开始可能连两、三百元的布施也是不容易的。
我曾遇到坐车时被开车人欺骗,多收了车费的事,当时未能做到如上清净布施想,虽然表面未与他争吵,但心里很不舒服。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没有经常实修熟练菩提心的缘故,在自己吃亏时不能转为道用,生不起欢喜心。
据说在龙钦有一位老僧人,步行前往拉萨朝圣,在路上遇到土匪把他的干粮和仅有的一点财物都抢劫一空。老僧人对此并未有一点畏惧,他想知道如果面对盗匪修忍辱和慈悲心,其功德是很大的。于是他尽力去观想实修,无意中他摸到自己的脖子上还带着一颗珠子,想到今天遇到了修忍辱和布施的机会也是难得的,索性就做得彻底些。于是他叫住尚未远离的盗匪们,说:这里还剩一颗珠子。
盗匪们返回后看了一眼珠子,也算不上多昂贵,这个老僧人是怎么回事呢?此时,盗匪中一个年长的人对同伙说:“这是一位好人,把他的干粮和那点财物还给他吧。”于是盗匪们把东西归还给了他。
天天遇到被抢劫的机会并不多,以此作为修行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但是,如果生活中真的有了类似的境遇,我们不妨像那位老僧人一样,以其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很多人愿意修善行,但如法依照佛教经典教言,参照《佛子行》内容去实修的却很少。从今以后,我们要想修好善行,如上所述,每月修一次也是很珍贵的。
作为佛教徒,虽入佛门十几年却没有实修一次,一点都没有改变是很可惜的。如此,修行就成了以外相为主,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的事,内证方面更是没有定解,所以,应尽力做到如法修行。
一开始就从大的方面去修行是很难的。要想把自己的所有钱财用到修行上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还要养家糊口,要正常生活,所以开始时每次花十几元或几十元做善事,并尽力生起清净心去做。
同时,做善事时应低调,不要张扬而要默默无闻。通常人们会认为把百元、千元供在佛像前,用纯金器皿盛的酥油灯供佛是有很大功德的,这当然功德很大,但最主要的还在于发心。
其实,无论你拿出多少钱财,多也好,少也罢,如果都不是单纯为了给自己做功德,而是遣除执著和烦恼,那这种上供下施就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供养上师时,哪怕是一千元,一万元也是心甘情愿的,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就相信,这种供养是有功德的,但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功德,则对自己的心性没有什么改变。
另一方面,面对强盗或我们不愿意给予的人,一旦我们把钱财施舍了出去,就应把其转为道用,从而祛除自己的执著烦恼,并且修炼我们的慈悲心。
很多人做善事的动机不纯,仅仅是为了自己发财、没有痛苦、幸福、顺利等等,为了利益其他众生或面对某一众生而生发善心做善事却想得很少,更何况能为利乐一切众生而生发善心。
故而此颂词教导我们:即使他人掠夺了我的所有财物,我都应以善心面对,并将善妙功德回向给对方,用这种方法来实修菩提心。
辛二、痛苦转为道用
【我虽无有丝毫之过错,何人若是砍断我头颅,
然以悲悯之心将彼罪,自身代受诚是佛子行。】
一般来说,虽然我没有犯下丝毫的错误,但如果有人拿着刀剑无故要砍我的头,或者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拿着刀剑欲砍杀我,这样无缘无故被杀,肯定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但《佛子行》这首偈颂教导我们:如果没有任何理由,他人却想砍掉我的头颅,对此我不但不能报仇和伤害对方,反而应对其生起利乐之心,想到我虽无微小过错,他却想杀我,他的罪过是很大的,将受到痛苦的报应,他是多么可怜可悲啊!祈愿他能免受报应痛苦而得到安乐,愿他的报应异熟在我的头上,由我来替他受一切痛苦,如此来生发悲悯之心。
能否马上生起真实的慈悲心呢?显然一下子做到是不容易的,不要说被砍掉头颅,即使有人用拳头无故击打我们的头部,或是一句辱骂,我们都会奋力还击,相信许多人都会如此。
有时我也想,假如我未曾实修过菩提心,那么当自己没有一点过错却被他人杀害,且不生嗔恨心,自己真的能做到吗?但是当我们读了《佛陀本生传》并开始实修后,再认真去思维,就会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并能生起我能做到的勇气和信心。
修行靠的是心的力量,至今我们还没有好好地修炼自心,所以心的力量很微弱,我们知道生命对每个众生都至关重要,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了,虽然如此,战场上拼搏厮杀的人因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即使敌人把他身体严重砍伤甚至肢体分解,或身中数弹都像毫无痛感地与对方搏命,不是他没有疼痛的感觉,也不是不恐惧害怕,是因对方引生了他极大的嗔恨心以致毫无畏惧。由于嗔心之力增长了勇气,甚至认为自己是英雄而骄傲自豪,此刻宝贵的生命对他也无足轻重了。
前几年牧区有一个男人被杀害,杀害他的几个人都是有备而来,持枪在路边等候。当受害者骑着摩托车过来时,数十发子弹击中了他。但他不仅没有倒下,还跑到持枪人面前夺了枪,调转枪口把对方打伤后自己才倒地身亡。那人被多发子弹击中后,双方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都没有倒下,还跑到对方跟前抢夺枪支还击,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坚强呢?是因为此时他极大的嗔心生发了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让他忽略了身体的重创,做出惊人之举。
同样,生起大悲伤的人也是如此。比如一位死去爱子的母亲,她每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儿子生前如何地孝顺、关爱自己,他们是如何相依为命地一起生活的,以至于悲伤过度,痛不欲生,并有勇气去自杀。这些都说明心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以往没有好好地修慈悲心,如果别人无缘无故殴打我们,我们就只会有愤怒,不会有慈悲,这些是必然的。因此随时随地面对众生观修慈悲心是非常必要的。经常思维慈悲心具有大功德、大善行、大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心相续上生起真正利他的慈悲心,到一定时候就会熟练自然地相应。
一旦达到这样的标准,别人骂你你也不会生气,别人无故打你耳光,你也不会嗔恨,反而生起慈悲心,再进一步想到我要观修忍辱,这些都是令我欢喜实修的条件,反复串习后,哪怕别人无故杀害我,都能视其为对境而观修慈悲心。我认为这样堪忍慈悲的力量也是容易生起的。
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和钱财并没有被伤害和遭损失,只是听到了别人说一句自己不悦意的话,心里就会非常不舒服,假如连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容忍,那么大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生活中这样的对境很多,比如有些家庭死去亲人,有些家庭遇到大的灾难等等,面对这些很容易悲伤,有些忧伤二、三年后不顾一切地用各种方式自杀,或报仇雪恨杀死仇敌。但是,我们若能在这二、三年内真正用心观修慈悲,无论谁对我们打骂诽谤,无论怎样的逆境,都不会使我们嗔恨悲伤,真正的慈悲心就是这样一点点生起的。
只要遵循如上所述的自他相换等等佛陀的教言去做,修到一定的时候,真正的慈悲心就一定能拥有。虽然我们在痛苦的人世间,但拥有了这样的境界后,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会烟消云散,我们就真的生活在清凉净土了。
至于修与不修,那取决于各自是否去实践起修。往昔成就的诸菩萨圣众教导我们要这样去实修,如果不可能做到,圣者们也不会这样要求我们,如果没有成就慈悲心,只能说明是由于我们自己没有如法实修的缘故。《佛子行》教导我们的就是修慈悲心的合格标准,并教导我们面对众生如何观修慈悲心。
辛三、不悦语转为道用
【何者若是无故中伤吾,流言蜚语纵遍三千界,
然我对此心怀慈悲心,赞其功德即是佛子行。】
比如我未曾对某人稍许的伤害,是和他相处多年的好朋友,然而他却到处说我坏话,诽谤我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诋毁我没有能力和知识等等,这种散布和中伤波及面积很大,这里用三千大千世界来形容。
作为凡夫,自己无疑会很气愤,甚至想到以往我对他的种种好处,他却做出如此行为,真是从此连他的影子都不愿见到了。但是,菩萨行的实修却教导我们:诽谤和伤害于我而言,有修心对境之功德。
虽然我们初修时很难做到,但逐渐在实修时就会有所体悟。从我们自己的角度而言,通常对于诽谤或伤害我们的人,如果听到有人说他的坏话,我们心里会感到很高兴,如听到有人赞扬他们,我们心里会不舒服,凡夫大都如此。
我们在实修时,面对不喜欢的人,应尽力去看对方的功德并对其生起慈悲心,同时断除对他的嗔恨心,这样去起修。如果不去实修,自己的心相续上就永远不会生起菩提心妙宝,开始会觉得有困难,逐渐练达后就会觉得这是经常要做的大善行,如同每天必念的课诵一样,须长期坚持修学。此外,对自己不好的应作为经常磨练我的对境来起修,就可以了。
在一座寺院里也好,在一个大家庭也罢,在团体中大家相处时,不应相互嗔恨、记仇、诽谤或存坏心眼,要想如法地修行,就应赞颂他人的功德。
《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导,初修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按照三十七颂的全部内容去实修,开始时不妨从其中的一手颂词起修,有些自己觉得一下子难以做到的就暂时放下,循序渐进每天坚持实修。如果对一首颂词的内容专修十多天,并持之以恒的话,慢慢就会修到达量的标准。
我讲《佛子行》的目的是希望你们能实修《佛子行》,并不希望成为博通经教的学者,也难以成为博学者。在座听闻《佛子行》讲解的几十位同修中,如果有几位同修能在一、两个月内将佛子行中的一首颂词内容,不仅仅是口头说而是实修起来的话,我的讲解就算是有意义的,我也就很欢喜了。
往昔噶当派一位上师,终生只讲《入菩萨行论》中的一首颂词,他本人一生中也是以这首颂词的内容作专修,利益了成千上万的弟子。宣讲佛法并不一定要多,只要宣讲者讲到要点,听闻者聆听后能如法实修就能起作用,如果宣讲者讲得很多,时间很长,听闻者不认真听讲反而觉得疲倦,更谈不上思维实修的话,就不会受益也没有多大意义。博闻佛经固然有功德,但关键在实修,哪怕只听闻一首颂词,只要认真起修,都是受用不尽的。
就象学开车一样,你只学习驾驶的理论,即使三年五载过去了,你仍然不能开车上路,只有真正上车操作了,你才可能在五个月,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内就能把车开走。学习佛法也如开车,光懂得理论而不去实修,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
这首颂词中讲到如果别人伤害我,我应该以利乐之心回报他,如果别人诽谤我,我应该赞扬他的功德,当然这些修法看起来是较难做到的,但对我们修心来说,当下就有很明显的利益。
辛四、诋毁转为道用
【何人虽于大庭广众中,以粗暴语揭露吾过错,
然而于彼亦作上师想,恭敬对待即是佛子行。】
若有人在大庭广众中揭露你的过失,说你是坏人,你的人品不好等等,你肯定会对他很生气,认为他在严重地伤害自己,这是世俗人普遍的想法。
如果真正实修《佛子行》,就能堪忍他人在大庭广众面前揭露你的过失或诽谤,如果能宽容面对,以此作为修忍辱的机会,这就是最好的善行。
若能很好地观修一次忍辱,可清净无数劫以来所积造的业障,可以积累无数资粮。
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在有学道修行时是怎样实修的呢?在介绍佛陀曾投身五百清净身和五百不清净身的本生传中,没有更多宣讲塑大佛像、建大殿堂而成佛的故事,也没有过多宣讲给众生讲经说法而圆满资粮。而是宣讲了佛陀在因地如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对伤害自己的众生以慈悲和堪忍回报的方式修持,以此圆满了无数劫的资粮。这些都是本生传中的主要内容,大家去拜读就能得知。
修学佛法,主要应修学佛陀的功德,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指引的修学道路前行,除此之外再无他途。佛陀的大多数传记也教导我们说:即使仅仅是为满足一个众生的意愿、成办一件利他的事情,都以为一切众生能获得佛陀果位而祈愿去做,可积累很多资粮,清净很多业障。
因此,如果遇到他人在大庭广众前揭露我们的过失或说我们的坏话时,应以慈悲宽容来面对,并把他作为上师之想,恭敬对待,以此来修我们的心,这就是大乘教法,也是实修菩萨行。
通常,当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家长会责骂几句,此时孩子会哭闹不停,甚至还会满地打滚,此时我们会认为这是小孩的习性使然,其实反观成年人的我们,当对方说一两句我们不高兴的话时,我们同样会非常反感,甚至气愤,只是不会象小孩那样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缺了一天念诵功课,就会觉得缺了很大的善行,极为重视,但在生活中遇到真正修行的机会时,不去适时地去做却没有任何的愧疚,所以,我们确实要经常地反观自己。以上就是教导我们应如法地实修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