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20:上士道:菩提心之学处——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20:上士道:菩提心之学处——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要想观察自己的修行方式是否如法,应以观察是否具备慈悲心和空性正见来衡量,…… 只有心相续上生起真正的空性正见和慈悲心,才是我们趋入佛门的终极目标。

戊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分四:

一、观察自我之错误而断除  二、断除议论菩萨之过错  三、断除对施主的贪恋  四、断除说话粗暴

己一、观察自我之错误而断除

【若不观察自我之错误,易以似法外相行非法,

是故应常审察已之错,立即断除过患佛子行。】

修行人应恒常观察自己的错误,谨言慎行,并且时时审视自己是否趋入正道,修行的动机与行持是否达到佛法所要求的标准,是否以佛法的外形,做不如法的事。通过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如法的言行,哪怕是不规范的穿着都会于已有害。

我们内心的缺点,要靠我们自己来修正,别人是不会知道你的内心。很多人主观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是已经走入了修行的误区,类似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多的。怎样如法起修?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格西奔的公案,并从中得到过修心的教益。

昔日噶当派有一位叫格西奔的喇嘛,有一天,很多施主要来拜见他。那天清早,这位格西认真地在佛堂陈设供品是时,一下观察自己今天在佛堂陈设供品的目的不是为了了生死得解脱而供佛,只是为了迎合前来拜见的施主,博得大家对其供品陈设甚是庄严的赞叹,他当下就发现了自己内心的错误,于是他马上在陈设的供品上撒了一把灰,把自己生起的不善的念头放下了。

像我们这些人,就不会马上去认真观察,即使是做一点观察也不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如果我们在施主到来之前,注重佛堂的供品陈设,会认为这是功德,就发现不了这是缺点了,但是格西奔则发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是贪著名利的世间法,当时一位上师赞叹说:在藏地所有的供养中,没有比格西奔的一把灰更殊胜的供养了。

往昔大德们就是这样恒时地观察自己的缺点,并及时地予以改正。真正的佛教徒就应该有这样的行持,如果按一般世俗的观念看,在供品上撒一把灰,是很可怕的,是有罪的。但实际上,善恶取决于起心动念,是否能断除世间八法与妄念,是否能调伏烦恼。

因此,我们应在念诵功课时就先认真观察自心,如果没有想到寿命无常,仅仅要完成课诵不间断的任务,认为只有念诵功课才有功德,那么认真思维这种念诵的功德,就会发现它并非是纯粹的。

如果仅仅是这样不如暂时放下,思维一下格西奔“撒一把灰在供台上”的公案,他的供养居为最上的供养,你那种只是形式上完成任务,缺一下也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要把自己的心向内收,认真地改善自己的心性,在改善心性的前提下努力念诵经文。

总之,我们心中的迷乱错误应由自己去观察改正,不然的话,很有可能成为以佛法形象行非佛法之事的人。

当今,在家的信众们普遍认为,佛法不外乎就是观想本尊、念诵经文、绕塔经行、熏烟上供下施、祭祀山神、卜卦、酬供神灵等等。如果仅仅是这样认识佛法,就是错误的。外相的佛法虽然到处都有,但佛法的真正要义是空性正见和观修慈悲等究竟了义的修法。

每位想修学佛法者,要想观察自己的修行方式是否如法,应以观察是否具备慈悲心和空性正见来衡量,不管外界对你评价好也罢,不好也罢,只有心相续上生起真正的空性正见慈悲心,才是我们趋入佛门的终极目标。

有些人外相上像佛教徒,实际上却是不如法的,心相续中夹杂着贪嗔之心,或被世间八风所左右。我们没有必要从外表上做一些装饰,换不换衣服或什么颜色并不重要,外相如何也并不要紧。如前面所讲,很多佛教徒虽修行多年,却从未有触及灵魂的实修,也就从未改造过自己的心性。

即使外相上着僧装或居士装,手持念珠,但其凡夫的心性就如同一匹脱缰的烈马,即便牧马人把烈马关在了围栏中,也还是一下难以驯服。但如果每一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观修出离心或菩提心,我们的心就不会像烈马那样难以调伏。

假如我们观想的方法对,那么烦恼就会祛除,心念也会调伏,但如果观想的方法不对,不但烦恼不会减少,心念依旧会像围栏中未驯服的烈马,这对修行是没有益处的。

每种烦恼都有对治它的办法,就如同因为某一件事对方做得不对,但如果他已诚心向你道歉了,你就不能继续耿耿于怀一样,这种“道歉”就是对治“耿耿于怀”的方法。找到一个正确的修行方法不但能快速对治我们的烦恼,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心性。

凡夫心中的烦恼妄念是多种多样的,身口的不善言行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应经常观察和改正自己身、口、意三门的不善念头和言行,这是很重要的修行。

以威胁等强制手段调伏不了一个人的内心,以利诱的方式也难以调伏一个人的心性。为什么呢?烦恼习气的力量是很大的,凡夫是难以战胜它的,众生之心各有差别,改造心态一方面要自己常常反观,另一方面也不能依赖他人,当然心相续是否真的有所改变,也唯有自知。

己二、断除议论菩萨之过

【若以疑惑议论菩萨过,则将有损自己之功德,

故对大乘修行诸士夫,不说其过即是佛子行。】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对于菩萨、上师、善知识、守持梵行的同修,如听到有人说他们的过失时,不应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定要有自己的正确认知。

藏族有个谚语:“畜生的花色在外面,人的花色(想法)在里面。”有时我们看见一些人的行为不如法,但实际上他内心的起心动念如何,我们并不知晓,也可能他的动机是好的。

忠登医生以前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炉霍有个名叫丹增的老人,他曾是一个大活佛家里的佣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富人和大活佛等上层人士都遭到了冲击,寺庙里的佛像和经文陆续被毁坏,丹增也参加了当时的造反派。很多人都说:丹增是造反派里的积极分子,要注意防范。从此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远离他。

十年动乱后,佛法重新得以兴盛,寺庙也恢复重建,当时有很多信众把动乱期间偷偷埋藏的铙钵等法器和佛像、经书等归还给了寺庙,丹增也把动乱期间自己埋藏的喇嘛郭苍家(以前他的主人)的所有佛像、经书、法器,甚至喇嘛给信众摸顶用的小法器等都奉还给了喇嘛。

这时大家都点头称赞:原来丹增并不是大家表面看到的那样。如按动乱期间他的表现,众人理应看不起他,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却从未减少。

所以说,仅仅从外相上不能了知一个人的品质。我们修行人更不能看到别人表面的缺点,就说张三不如法,李四不正确,这些都是有过失的,我们应管好自己的口,诽谤别人,说粗暴语,随意发誓而违背誓言等等,这样都是要积造很多口业的。

没有比诽谤菩萨更大的罪业了,其罪业是难以思量的。比如说,如果有穿着僧衣的出家人屠杀十几头耗牛,其血淋淋的场景十分可怕,对此以世俗的看法,我们都会认为这是很大的罪过,世上还有什么罪过比之更大的呢?但是如果诽谤一位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上师或善知识(就跟前面讲的那样,一个修行人的心相续上要真正具备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罪业比屠杀十几头耗牛的罪过还大,甚至比屠杀上千头耗牛的罪过都大。

所以修行人不应该对他人辱骂或诽谤,特别是对僧人里的师兄弟或金刚道友。佛教同修之间更不要诽谤或取绰号,在律经中就曾讲到很多说话粗暴,诽谤他人,取恶名等的罪过。

如果说有些凡夫为了生在和利益,为了生意和利润等一已之私而诽谤他人,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修行人如果说话粗暴,诽谤他人则不会获得一点点功德和利益,反而会伤害自己。

因此,凡是修大乘法门、行菩萨道的修士们,应该严禁造犯诽谤他人的口业,对一切众生应视为自己的父母亲友,即使做不到对这一点,也应该管好自己的口,面对任何一个人都应尽力赞叹他人的功德。

我认为,如果当今世间有圣贤士夫的话,仁噶(土登尼玛)仁波切就是一位真正博闻经教,修证成就的圣贤士夫。

仁噶仁波切为人很低调,与他会面时他都是尽力赞叹和他一起同行的人,介绍这是某某活佛,这是某某堪布、喇嘛,这是某某博士等等,总之尽力赞叹他人的功德,他的这种高尚言行,真是令人敬佩,这才是真正大菩萨的威仪,是很伟大的。反之若以唯我独尊、目中无人来诽谤他人,就是不如法的。

如果各人的不良习气和年轻时与不同人交往所受的影响,令我们很难管住自己的口,也生不起恭敬心和清净观的话,那么在我们看见那些高尚的行仪心生欢喜时,就应尽力去效仿学习,并努力争取做到。

己三、断除对施主的贪恋

【为求名闻利养相互争,有损闻思修等诸善业,

故于亲友施主等家庭,断除念恋方是佛子行。】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如果贪恋利养、奉侍等,就会有损于闻思修的诸善业。

的确如此,凡是对财物地位等有强烈的希求、患得患失的人,其心理是很复杂和疲惫的。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成办很多事业。有些人既想成就佛果,同时又想成办世俗事来;既想获得地位名利,又想出人头地,被人赞誉,总之希望得到很多,但这通常是不可能圆满的,因为凡夫的精力和福报是有限的。

有时我们要在外面工作,做生意,要与人交往、应酬,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琐事,显然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这么多的世俗杂务。所以,在一个家庭里,总会有内外分工,主内主外的说法,如此,才能较好地承办某一种事业,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事都做不好了。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心力有限,成办的事情也有限,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得尽善尽美。如果一个人在世俗方面欲望太多,就没有闻思修习佛法的正念,更没有精力去实修。因此不要过多地去忙于今生的世俗杂务,应尽量放弃,否则就根本没有奉行善业勤修佛法的时间。对亲属、施主、朋友间的交往应酬也不宜太多,应断除对这些世俗杂事的贪恋。

往昔,博多瓦格西等善知识们经常隐居,不轻易接见朝拜者。即使是接见也不会说多少好话,只是针对施主的缺点说一些呵斥和批评的词句。他身边的弟子对他说:上师,对于前来朝拜的施主们说话应该注意,不要得罪他们。

博多瓦格西说:“我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们的缺点,可能他们不会高兴,但是我心中在为他们虔诚地祈祷,对他们会有好处的,如果完全迎合他们的想法,交往太多的话,他们就会经常来找我,这样也会影响我的修行,对彼此都没什么好处。”

因此修行人应像博多瓦格西那样,断除对亲友、施主的攀缘贪恋,集中精力从内心实修佛法,利益众生。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修行人也不能极端地回避所有的人际交往,必须要与人交往时,应恭敬谦让,慈悲对待,这也是一种菩萨的行仪。否则,单纯为了凑热闹,贪恋世俗,就是修行佛法之最大的障碍。

己四、断除说粗语

【恶语定会伤害他人心,亦将丧失菩萨之威仪,

故对他人莫说不悦词,杜绝恶语即是佛子行。】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与人平和相处,和善是佛法的根本。寺庙或佛学院中,僧人、活佛的人数多少,寺庙修建得是否庄严,寺庙历史是否悠久,名声大小与否,这些都不重要。有些寺庙中上师与僧众之间不和睦,僧人与僧人之间不团结,活佛与活佛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地位、法台的高低以及各自的观点不一致等多种原因而产生很多矛盾,僧团不和,以致解散,寺庙中没有僧人诵经等等,这都会有很大的过失。

当今寺庙中,有不少年轻僧人失戒还俗,但即便一座寺庙中只有四、五个出家人,只要大家严持净戒、团结和睦,就是一个继承弘扬如来圣教的殊胜道场,僧人们都勤于佛法事业而自在安然,法喜充满,信众们也会对其恭敬从而生起信心。所以说,僧团和睦是十分重要的。

在家居士也是如此,如果彼此说话粗暴或多是诽谤之词,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而信口雌黄、挑拨离间等等,这些都会带来不团结、不和睦。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面对很多人我是非,大都不尽如人意,但面对这些,我们应该放大心量,宽容面对,这样很多矛盾也就自然会化解,如同将冰块丢入水中一样逐渐溶化。

有一个刑期中的囚犯,在服劳役修路时,捡到1000元钱,他立即把钱交给监管警察。意想不到的是,对方却满脸鄙夷地对他说:“拿自己的钱变着花样来讨好,企图找资本减刑,你别来这一套!”囚犯心灰意冷,心想这世上没人相信自己了。

晚上,他越狱了。在逃跑途中,他大肆抢劫,并登上开往边境的火车。火车太挤,他只得站在厕所门口。此时,有位十分漂亮的姑娘入厕,关门时发现门扣坏了,她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先生,您能为我把门吗?”他一愣,看到姑娘那纯洁无邪的脸,他庄重地点了点头。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一样把守着门。就因为姑娘这句话,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在下一站,他下车到派出所投案自首了。

一句粗暴的话语,差点让一颗良知尚存的心灵彻底毁灭;而一句充满信赖的话语,又使一个正在沉沦的灵魂得到拯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当善放良言,力戒恶语,因为有时候,一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经常这样起修就是菩萨的行持,逐渐就能趋入正道。因此,《佛子行》的这首偈颂就是教导我们应断除说话粗暴和伤人的恶语。

作者: 上善若水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