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19:上士道:菩提心之学处——修学六度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19:上士道:菩提心之学处——修学六度

如果要实修菩萨行,就要修六波罗蜜多。…… 修六度中的任何一度,如果没有以空性智慧摄持,就不可能获得究竟解脱之因。

丁三、修学菩提心之学处分四:

一、修学六度  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三、修学断烦恼之理  四、具足正知正念而修利他之行持

戊一、修学六度分六:

一、布施度  二、持戒度  三、安忍度  四、精进度  五、静虑度  六、智慧度

己一、布施度

【欲求菩提身体尚须舍,何况一切身外诸物品,

故当不图回报异熟果,慷慨广行布施佛子行。】

如果要实修菩萨行,就要修六波罗蜜多,以下宣讲的是六度。

六度中第一个就是布施度。

“欲求菩提身体尚须舍”,是教导我们,若求证得解脱之菩提果位,须在行持菩萨行时面对贫苦的众生,尽力施以援手,哪怕是布施自己的身体都要义无反顾。

当然,我们在初修时还没有能力和勇气把自己最珍爱的身体布施给别人,但只要一点点地观修串习慈悲心,修到心识具有强大的力量后,就如同一个人生起极大嗔心时会奋不顾身地与对方博斗一样,当真正的大悲心生起时,哪怕是需要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他人,也会充满欢喜,决不会吝惜退缩。

要想修舍己利人的大悲心,最初就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平时经常救济乞讨者或穷人,也许有人会说某某乞讨者不是真正的贫困者,他还在某个地方做生意,在吸烟、饮酒等等,不应该给这样的人布施财物,更不应助长这种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气。

到底该不该给这种人行布施呢?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困惑。从究竟意义上说,拒绝布施是不妥的,有些乞讨者是在吸烟饮酒,但这也恰好是那贫困者本已很贫穷,且还有不良的嗜好,他们在毫无办法的处境下,才会不顾颜面低三下四地行乞,乞求布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对此能做一些布施是有好处的。

即使是真的如人所说的那样,那个乞讨者是做生意的,是有钱的,但是他以乞讨者的身份来乞讨时,我们想到他是乞讨者,都要以悲愍利他心行布施,或许这种布施对他并无多大的帮助,但布施本身却培植了我们的善根,修炼了我们的心性,使我们自己圆满了福德资粮。

以往无著阿阇黎专修至尊弥勒,修了很多年都未能见到弥勒尊容,修到第九年时,有一天,无著阿阇梨见到一只受伤的老母狗,这条狗下半身已经腐烂,伤口上生了很多寄生虫,虽然伤势严重,但这条狗见到生人还会以极大的嗔恨吼叫。

无著阿阇黎生起了无限的慈悲心,他想帮助这条狗,想取掉狗伤口上的寄生虫,然而如果用木棍去拨一定会触痛狗的伤口,于是他闭上眼睛用舌头舔狗化脓生蛆伤口上的寄生虫,(注:无著阿阇黎用舌头舔虫子是很有含义的,告诉我们救助众生要做到无微不至,平时我们有些人遇见路上有小虫子,怕被踩踏伤害,虽然怀着利乐心用手指去挟取小虫,但如果稍不注意,就会伤害到它们,甚至使其死亡。)舌头刚触及到伤口,受伤的狗突然不见了,虚空中现出至尊弥勒菩萨的尊容,无著阿阇黎亲见弥勒菩萨后感慨地说:“菩萨,您的尊容太难见了,我修了九年多,今天才遇到,这是为何?”

弥勒菩萨回答说:“自从你开始修以来的九年多时间,我一直与你在一起,从未分离,由于你的业障未清净,故见不到我,现在你的业障比原来清净多了,就能见到一条狗,而且在见到伤势严重的老母狗时生起了极大的悲愍利他之心,你的业障就彻底得到了清净,也就能亲见到我了。”

这典故能使我们了悟很多修行的道理,只要面对苦难的众生认认真真地观修慈悲心,就一定能清净自己的业障。外境是谁,是什么,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如何修心。

无著阿阇黎在九年的修行中肯定念诵了很多经咒,做了很多拜佛、绕塔等法行,但是他开始做这些善行时,可能还没有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实修了九年多后才真正生起了殊胜大悲心。

毋庸置疑,修行人只有发大悲心,修行才会有成就。无著阿阇黎生发大悲心的对境从外相看是一只重伤的母狗,但实际上它是弥勒菩萨的化现。弥勒菩萨不需要无著阿阇黎对他生发大悲心,弥勒菩萨是已登十地的大菩萨,虽然如此,因无著阿阇黎生发的无限悲愍之缘起,使他清净了很多业障,圆满了无数的资粮。

面对各种乞讨者,我们行布施时,不管他是否真的是贫困者,我们都应怀慈悲和利乐之心去帮助,哪怕布施的东西不多,但只要心怀悲愍,就可以圆满很多资粮,清净很多业障。

“故当不图回报异熟果”则开示我们,在行布施时,不要企望获得回报,如果想到回报,这不是大乘的布施,是一般的善事。

与此相同,有些人给贫困的人行布施时,是想到在这一世中他虽然不能报答我,但祈愿我所作的布施,使我来世成为有钱人,如此的发心也仅仅是为了获得世间安乐富贵的有漏福报,不是出世间的究竟解脱之道。

我们在行布施时哪怕只有一毛钱,或一点点食物,都应以慈悲利他心作为缘起,祈愿以此微小善根,使我生生世世成为大乘教法之根器,有缘修学菩萨行,心相续上能生起菩提心,能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有能力帮助和救度那些无有依怙的弱小痛苦的生命。生发这样的善心和善愿去行布施就有了极大的意义。

如果仅仅为了博得他人的赞叹,赢得溢美之词,掺杂了许多分别妄念去行布施的话,对于初修的人是有很大害处的。

剔除这些分别妄念,如法地去行布施,哪怕以清净利他心行一次小小的施舍,如给一只鸟喂食几粒米,给乞讨者一个馒头,都可以成为大乘的善行,这就是如法的布施。

己二、持戒度

【若无净戒自利尚不成,欲作他利善行诚可笑,

故应对于三有无希求,严持清净戒律佛子行。】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修行人应很好地奉持戒律。

凡是比丘与沙弥等出家人,都应严格守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及密乘戒,如有违犯都应及时忏悔还净。

在家的信众如能领受居士戒其功德利益也是很大的,凡领受一次居士戒的修行人,不管你能守或不能守持戒律,到了信受如来降临娑婆世界时,都将投生成为信受如来(注:贤劫千佛最后一尊)的第一批弟子,从而获得解脱,不再在轮回中流转。

《众经撰杂譬喻》里有这样一个典故:

佛入灭后百年,有一位国王虔诚信奉天神,经常屠杀牛羊、鸡狗来祭祀神衹。国王将这些屠杀的工作,交由宫廷的厨师们处理。厨师当中,有一位信奉佛法的居士,因持守戒律而不愿杀害任何众生,让掌管厨房的官吏非常生气,便禀报国王,要求治他的罪。

于是,国王特地召见这位厨师,告诉他:“违反命令者,一律死罪。” 厨师回答:“我是受持五戒的佛弟子,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遵守佛陀教诫,决不能伤害任何众生。”

厨师禀告国王,如果依照国王的命令而杀害众生,死后将堕入地狱,身受亿万年的苦报,罪业消除才能脱离苦海,而且将招感短命的果报。假使坚定持戒圆满,即使为国王所杀,命终将生于天上,享用福报,并能随心满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果报,相去十万八千里,所以自己宁死也不犯杀生戒。

国王听完厨师的一番告白,考虑了一会儿后说:“七日之后,我将派出五百头象践踏你的身体,如果你没有死,就证明你的话是真实的。”

七天一到,这位厨师展现出像佛一样的威仪身形,五百头力大无穷的象群,同时奔向厨师,意图践踏他的身体。就在这危险万分的时刻,厨师效法佛陀过去降伏五百象的方式,举起自己的五根手指,五指瞬间化为五座高山,每座山之间皆有狮子。象群一看到狮子,惊慌恐怖地伏倒在地,就如同佛制伏五百象一样。

国王亲眼看见这奇迹般的事实之后,终于相信真正有佛的存在,即决意放弃杀生的祭祀。从此以后,人人受持佛陀的戒律,百官大臣也都虔诚信受,而那位坚持净戒不犯的厨师,也出家成为大众尊崇敬重的国师。

由此可知,持戒功德不可思议,更能度化众生,功德不可思议。

佛入灭之际,慈悲地叮嘱弟子“以戒为师”,遵循佛陀的教诫,如法行持。若不持戒而修行,宛如无根之树,必将难以修成正果。

当今五浊时代,使人放逸散乱的因素很多,修行佛法会遇到很多障碍,要想成为一位很好的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都会遇到很多违缘。

以往,除有些业障深重者外,一般的修行者在修行佛法方面违缘没有那么多,如今修行人即使没有向外攀缘,有些修法方面的违缘与魔障也会来干扰修行,那么该如何防范呢?

就如前面讲的那样,经常尽力观修和思维寿命无常等,使自己对轮回苦海生起坚定的厌离心,这样认真地去起修,就是最好的遣除修法违缘的方法。

如果对轮回苦海没有真正生起厌离心,仅仅做一些形式,放逸散乱地修行是消除不了修行违缘的,要想有所成就也就很难。

应该强调的是,在奉持清净戒律的同时,应做到毫无执著的奉持,就是说奉持戒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赞扬,不是为了得到信众的供养,如果只想到出家受戒是混饭吃,逃避劳动和世间责任,没有想到了生死得解脱的话,即使是领受别解脱戒或菩萨戒,也不能称其为如法的修行人。

己三、安忍度  

【欲求善妙果位诸佛子,应观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对众生勿生怨恨心,修持安忍即是佛子行。】

要想得到殊胜善妙的佛果,对于修习大乘菩萨行的修行人来说,就要把一切给我们设置障碍,带来伤害的违缘,当做成就我们菩提善业的最大助缘。如前面谈到的那样,如果没有给我们作障碍者,就没有修忍辱的对境。

比如,我们都认为有幸去拉萨朝拜释迦牟尼佛等身像是很大的善行,同样,我们在遇到别人给我们作障碍时,如果不把他视为障碍,而是视为观修忍辱作善行的机会去实修安忍,同样可消除很多劫的业障,积累无数资粮。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公案:

一对未婚男女相恋,女子有身孕生子,父母逼问与何人所为,女子不敢说出真情,谎称是临村寺中的老和尚。乡民围寺怒骂和尚,并把孩子推给和尚,和尚只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接过孩子回寺抚养。

几年后,女子良心不忍,说出实情。乡民知错,跪拜寺门请罪,和尚仍只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把孩子还给女子,回寺打坐。

此乃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的高僧,对恶名和清白已无分别,对众生也没有一点怨恨心,并借此因缘修炼了自己的安忍。

一般来说要想消除业障,很多人都认为多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绕佛塔、作大礼拜等是最好的忏罪善行,而要积集资粮,都认为要点灯烧香,给僧众供斋等是最好的积资善行。虽然也强调用调伏心性来实修积资忏罪的重要性,但或许是比较难修的缘故,这样实修的人比较少。

如果认真地去思维,观修一次忍辱的功德,与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等身像前供奉很多用黄金白银灯具制作的酥油灯一样,同样可以圆满很多资粮,清净很多业障,这不是我说的,是遵照本师释迦牟尼佛白纸黑字的佛语教言经典所说。如果大家能认真思维,仅仅就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受用不尽。

《佛子行》教导我们,行菩萨行者就应观修忍辱,面对他人对我的辱骂应如何观修忍辱,面对他人的伤害应如何思维观修忍辱,哪怕是自己没有一点过错,他人若是砍掉我的头颅,也要把对方观为上师而修忍辱。

己四、精进度

【唯图自利小乘诸士夫,也视修行应如燃眉急,

是故饶益众生功德源,精进修行乃是佛子行。】

早在释迦佛住世时,就有修大乘佛法和修小乘教法的修行者,这首偈颂中讲到的小乘士夫指的是声闻、独觉等。这些士夫为了自己能够解脱,白天不休息夜间不睡眠地闻思佛法,勤修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要义,并严持戒律。

他们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解脱,都在如此精进,那么我们修大乘教法并发愿要成办利益一切众生事业的修行人,就更不能懈怠和懒惰了,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重任在肩。

事实上,不要说成办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业,仅仅成办一个家庭的家务事,养活一家六、七口人,都要付出很多的劳动。

同样,一个几十人的单位领导,为了单位能正常运作并有所成绩,还要绞尽脑汁地安排部署,开会商议,操心劳神,就此可见,一个县的领导、一个省的领导、乃至一个国家的领导,都要不辞劳苦,忙于计划和商议,解决诸多问题。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那些领导奔波劳碌的身影,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是少之又少了。所以说,地位越高就越是辛苦,考虑的事情就越多,肩上的责任就越重,不要说白天工作繁忙,晚上睡眠时间也是很少的。

我们很多佛教徒,没有那么多的烦扰、事务,可以静下心来念诵六字大明咒,是多么值得欢喜的事。

但要想真正成办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也不是容易的,唯有实修大乘法教,认真观修慈悲心,不然光是口头说利益一切众生,没有实际行动努力精进的话,也是纸上谈兵。

故应认识到修行的要义,就如同前面讲的一样,仅仅是观想和思维利益一切众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想使自己的心相续真正生起无有造作的利他慈悲心,却不是那样简单的事。

如果真正生起了利他心,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懒散,没有紧迫感。虽然有不少人昼夜都在勤于佛法,但如果没有认真修心,也不可能生起真诚的利他心。

前面说过,无论是开车的司机还是牧民、科研工作者还是教师,不同行业的在家人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在付出艰辛的劳动。

作为修行人的我们,要想在实修上获得成就,决不能亚于在家人为了俗事而付出的艰辛,不然的话,我们的心相续上就不会生起殊胜的菩提心,这就是本偈颂谆谆教诲的真实含义。

己五、静虑度

【了知止观双运教理后,定能彻底灭除诸烦恼,

真实超越四无色界定,观修禅定即是佛子行。】

“止观双运”中的“止”和“观”被称为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止”和“观”必须兼修,才能了明真义。

所谓“止”就是在我们刚刚初修时如何去收回自己散乱的心,怎么样让心的一池湖水平静下来;

心静了,但是如果不能用智慧来分析对治所遇到的障碍和烦恼,学修就不能够进步,“止“也会不稳固,这是就需要“观“;

对一个训练有素的修行者,这个时候的重点,既不在止,也不在观,而在于如何将止和观两个方面,在同一层面上技巧性地把它结合在一起。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懂得止观双运的教理后,要以向内观修禅定来消灭烦恼,从外面是消灭不了烦恼的,外表改换了服装消灭不了烦恼,剃了头发也剪不掉烦恼,有些人去了安静的地方,希望以环境来改变自己的心情,表面看烦恼似乎少了一些,但是如果没有调伏心相续,短暂的安适之后烦恼还会生起。同样,以为服用某种药物能解除心中的烦恼,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用什么方法修持才能达到禅定的境界,才能消除心中的烦恼呢?

归根结底只有依靠实修才能解决问题。

如何起修?光是了知道理还不行,仅靠压服的力量也无济于事,若是不实修,光靠想象也没效果。同样,如果只是花很多钱做塑佛像和建佛塔及上供下施等诸善行,也是不能消除心中的烦恼。要想彻底消除烦恼唯有如法地思维认真去观修才是降伏烦恼的唯一途径。

怎样观修呢?应按前面所讲的那样,经常观修寿命无常,以空性正见观修人无我与法无我。每天持之以恒地观修,与此同时,面对众生经常观修慈悲心等。如果长时间地作一种观修,容易感到疲惫或厌倦,不妨交替地观修寿命无常与空性见及慈悲心。

比如今天观修寿命无常,自己的心相续上仍然生不起出离心,就换个思维,面对众生观修慈悲心。有些时候慈悲心也不能一下子生起,就思维空性正见是很微妙的,换个方式观修空性见。

但是观修的种类不宜太多,一个人一生中经常实修的方法有一个也可以,二至三个也行,但不要太杂,出离心或慈悲心、空性见等,只要其中有一种能在自己的心相续上生起的话,其余的也就逐渐容易生起了。

在这首偈颂里说“真实超越四无色界定”,这无色指的是无色界的天神,他们能在很多劫的漫长岁月里住于无想定中,但这样并不是很好,得不到究竟解脱。

如法的修行人应努力观修寿命无常慈悲心空性见,如果这样努力去观修,就能抵达禅修的彼岸,就称为禅定波罗蜜多,若是想修持大乘道菩萨行就应如此观修。

己六、智慧度

【若无智慧仅仅修五度,不能获证圆满菩提果,

须以方便三轮体空观,修持智慧即是佛子行。】

这里讲六度之智慧度的观修方法,修习佛法一定要具备智慧,不管修布施也好,修忍辱也好,修持戒也好,修六度中的任何一度,如果没有以空性智慧摄持,就不可能获得究竟解脱之因。因此,让自己的心相续上生起空性至为重要。

就行布施而言,在行持布施时应对众生生起悲愍心,并进一步用三轮体空来观待抉择:不执著行持布施的“我”,不执著被布施的“对象”,不执著布施的“物”,思维所有这一切都如同梦境,不是实有的。做到从开始的有为法最后达到无有造作、任运而成。

我们常说做善行时应争取达到三种最胜的要求,三种最胜中,前行发心最胜,是讲经者们经常要讲到的;后行回向殊胜,也是认为回向最为重要,也是经常要讲到的。

就此方面,在家的信众们在绕塔转经时都在以动听的声音说:尽遍虚空的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祈愿一切如母众生能远离轮回痛苦,往生西方极乐刹土。

听起来很悦耳,也很美好,但在实际行动上,祈祷者在发心上是否达到标准、内证境界又是怎样的?如果口诵的祈祷与内心一致,表里如一,那当然才是最好的。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作如上祈祷呢?因为诸上师们讲经时经常会说到:“回向很重要!回向很重要!发心很重要!发心很重要!”所以大家就牢牢记在心里。

虽然最胜三修法中,正行无缘是最胜之修法,但是有很多宣讲佛法者认为正行无缘之最胜,是很高深的空性见的修法,是很难起修的,在家信众也难理解,故很少宣讲此修法,很多修行人也认为正行无缘空性正见的高深法门,而不去认真思维。

不要说在家信众,即使是我们出家人,哪怕是只念诵一个仪轨,都会说发心很重要,有些可能也去如是思维,同样也会说回向很重要,而双手合掌作回向。按理说,三最胜中最重要的是正行无缘的修法,但往往有很多修行人都忽略了这个修法。

我们在修行时如前面所说,哪怕只是绕佛塔,仅仅做到有造作的思维诸法如梦幻、所做善行皆是空性,对此哪怕是生起一点信解,都是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如云:“福报小者对佛法,不细观察不生惑,若细观察生疑惑,能够摧破三有根。”这就是说:下根士夫认真地观察佛法的道理,也就是生不起一点疑惑。

就一幢房屋来分析抉择,安立名为房屋的这个物体是由柱子、横梁、地板以及墙壁等组合而形成的,实际上没有单纯意义上的房屋。

同理,从古至今,我们都认为我是实有存在的,执著于我安乐、我痛苦、我有某某需求、我处于顺境而欢喜、我处于逆境而苦恼等诸多能执著中而不能自拔。

如果我们认真思维,头颅不能称为“我”,牙齿也不能称为我,足也不能称为我,指甲也不能称为我等等,那我又是谁呢?

现实生活中,孩童们调皮打斗时,被打的小孩给对方说:“不要打我”。对方回答说:“我没打你,我打的是手。”同样打肩膀时,也会说:“我没有打你,我打的是肩膀。”虽然这些孩童的语言是未经思考的戏言,但的确找不到打的是“我”。如果认真思考这些孩童戏言,则体现了空性之正见。

事实上,所谓的“我”是假名安立的,所谓的房屋也是假名安立的,进一步思维,我们的手也是由手指等组成的,不存在单一的手。比如说拉住手,实际上是用手指拉住手指,并没有拉住手。

究竟手在哪里呢?手掌的上部分不能称为手,手掌的后部分也不能称为手,光是手指头与指甲等也不能称为手,那么什么又是手呢?经过思维抉择,单独存在的手也是没有的。如此,我们就可以慢慢理解空性的道理了。

同样,我们在修行佛法中,行布施、持戒、诵经等时,一方面应对佛示生起虔诚的恭敬心;另一方面应认识到这些善行的体性皆是空性。

空性正见是佛教正见最高理趣,对此应生起敬信,把空性正见作为皈依之对境,探索空性的真理,争取获得定解,如是起修,就称之为正行无缘之最胜修法。如果达到正行无缘的标准后,做任何善事之功德虽经千劫都不会减少,也不会衰损,当然也就不会生起烦恼,以空性正见摄持的一切善行皆成为解脱之因。

佛法中有诸多修持的方法,但因其广博精深,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只有攫取其中的精髓,观修其最直接最殊胜的法门。就如我们去拉萨,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都能到达,当然骑马、走路最终也是能到的,只是时间的长短以及付出的辛苦不同而已,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选择了坐飞机,因为它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快捷的。修持空性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我们认识到,修行佛法最大的功德利益是观修空性;最好的消除业障的修法莫过于观修空性;最快的集积资粮的修法也是观修空性,那么作为修行人,哪怕只有短暂的修行时间,都应观修诸法缘起性空的空性见如果尽力往这方面起修的话,那我们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并一步步地趋入修行的正道,当然也就向智慧的彼岸又迈进了一步。

以上讲的是六度之修法。

作者: 上善若水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