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16:上士道:修世俗菩提心之出定把违缘转为道用——贪嗔转为道用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16:上士道:修世俗菩提心之出定把违缘转为道用——贪嗔转为道用

我们平时不高兴或愤怒,其实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如果能以同情心、慈悲心、堪忍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则比较容易生起慈悲心,便不会常常生气。

庚四、贪嗔转为道用分二:

一、以嗔恨之对境转为道用 二、以贪欲之对境转为道用

辛一、以嗔恨之对境转为道用

【若未降伏自身之嗔心,外敌虽降嗔心亦增长,

故应依靠慈悲心军力,调服自心即是佛子行。】

这首偈颂教导我们:修行人如果不能调伏自心,就没有能力战胜外面的敌人、灾难等诸多违缘。每个人的习性和爱好都不一样,比如说一百个熟悉的人在一起聚会,有些人觉得大家在一起很开心,也有些人却会觉得某某曾说过我的过错,看不惯某某的言行而觉得在一起别扭。

为什么有些人开心,有些人不开心呢?这并非客观因素,而是主观习性不好所致。对于心态好的人,在任何场合,别人说你不好或对你不礼貌,都不会使你受到影响而生烦恼;对于心态不好的人,无论在何种场合,都会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而生出很多烦恼和不愉快。

那么嗔心有多大的过患呢?“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火能够让人在一念之间,把自己所修的功德都摧毁了,就好象儿童玩积木一样,费了很大的气力建起了一个“城堡”,只要一生气,用手一扫,辛苦堆好的房子马上应声而倒。

既然如此,当机立断对治嗔恨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平时不高兴或愤怒,其实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如果能以同情心、慈悲心、堪忍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则比较容易生起慈悲心,便不会常常生气。

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随时都可能怒火中烧。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想不如的八九,常想如意的一二,自然能让你的心生出愉悦来。

另一个角度分析,难以解决、不如意的事情,会因为你生起了嗔心就会解决吗?显然不会。嗔心只有增加事态的严重,这样想,就会冷静下来,不要动那些无用的嗔心,就像平时大家常说的:不要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我们对别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气,于是佛陀说要“慈悲”,就是要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心中想:别人这样做是有自己理由的。大家既然都是凡夫,就不可能自己的知见都正确,同情和理解别人,包容和慈悲,才能化嗔恨于无形。

有时候,我们是那么希望自己过得愉悦轻松,觉得外境好了自己才好,但外境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也是千差万别的,调服了一个另一个又马上显现,此起彼伏,自己即使是倾其心力,也不可能如其所愿,故而只有调服自心,才能有效地对治外境的一切显现。

比如一个人生病住在医院里,站着、坐着、卧着、躺着,无论如何都不舒服,只有把身体的病医治好了,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修行也是同理,只有尽量降伏自心,无论走到哪里才能是开心愉快的,而不是一味地执著于外境的显现而烦恼丛生。因此,这里讲到要用认真观修慈悲心来调服嗔恨心。

辛二、以贪欲之对境转为道用

【贪着妙欲如同饮盐水,愈是享用愈是生贪心,

凡对使生贪心诸物品,即时舍弃方是佛子行。】

世俗人对世间的钱财、名誉、地位、亲朋等充满喜爱和执著,认为有很多安乐,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受用这些世间福报时,并不以为然,一旦没有了这些受用,又觉得痛苦。

譬如我们享受美食,开始吃一、两顿的时候会觉得很可口而津津有味,甚至风卷残云般吃掉。然而吃上几顿后,又会觉得吃厌了而不想再吃。倘若过几天吃不到的时候,就又想吃。总之人的欲望是难满足的。

世间的妙欲固然很多,但享受妙欲却应把握合适的度。如同容器也有它的容量,不能超越,否则就满溢出来。受用之妙欲也仅仅是暂时的一点感觉而已,过了之后也就没有什么可值得贪恋的了。如果过度地贪图世间的享乐,就会增加贪嗔痴等诸多烦恼痛苦,也不会有幸福安乐而言。

很多落马的贪官被绳之以法后,无不追悔莫及,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小贪开始,随着贪欲的加大,不仅自己罪业深重,最后到了损害国家和众生利益的地步。

有的贪官从逢年过节“最初接收礼物觉得理亏心虚,到一次收受10万美金觉得心安理得”;有的“从最初在家收些烟酒,发展到带着小孙子向各级官员索要压岁红包”;无不是“贪着妙欲如同饮盐水,愈是享用愈是生贪心”。

应思维世间的财富、美人、名誉、地位等等,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妙,且无实际意义,这样如是观修,才能断除对今生的贪恋和执著。

有些人整天为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忧虑重重,总怕生活没有保证,有了保证后又想自己的受用富足一些。因此虽修行,心却不能清静,总有后顾之忧,也总是患得患失。

其实,修行人的生活越简单越好,其它一切时间、精力都应放在实修心性和度化众生上。汉地的一位大德在深山修行时,每年只种365棵芋头,每天只挖一棵,下面长几个就吃几个,没有就不吃,一切随缘。如此修心,才是值得学习和赞叹的高尚品行。

作者: 水芸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