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念死无常——兰仁巴大师

念死无常——兰仁巴大师

宗喀巴大师:大地广阔天空难相胜,雄猛烈火围困之林中,蛰居野生动物怎么能,悠然自在安居在其中?

念死无常——兰仁巴大师

(选自《承教依次修心法》)

与下士共行道的思想修养 

认识了抓紧时机为具善缘人身争取善果后,还要学习如何为人生争取善果。

首先,我们应当懂得,具善缘人身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取得了有价值的善果的标准,就是看三士道思想修养是否获得了实践性成就。因此,争取获得人身善果主要包括三个问题:与下士共行道的思想修养;与中士共行道的思想修养;上士道的思想修养。其中,与下士共行道的思想修养分两个问题:建立为后世着想的思想;为后世幸福创造因缘。 

第一节 如何观想人生无常

一、想到无常的好处 

用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到一个地方居住。知道在该地只是暂时停留几日,就对居住条件等不会怎么关心在乎。

我们想到自己在今生今世生存的时间不多,就会对眼前一切事物的执著心变得淡化。

这种执著淡化,就会免去许多亲仇爱恨、是是非非之类的无端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比如人们知道不久要到别的地方去住,就必然会为搬走作打算。

同样,我们若意识到今生结束,要去后世,就会为后世作打算,为后世的利益创造条件,步人长远幸福的道路就会从这里开始。

(三)比如追杀自己的仇敌步步逼进自己时,哪还有逍遥自在吃喝玩乐的心思呢?同样,明知死神临近,就不会骄慢放荡,而会虚心做个符合标准的修行者。 

二、不想无常的坏处 

也有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虽登临宝岛,若想不到马上要离开,就不会收集珠宝,因而就会空着手离去。

同样,我们虽然获得了殊胜人身,若意识不到人生无常,很快会离开人世进入另外的去处,就不会想到修法行善,若不修法行善,死亡时就会两手空空。

(二)比如居住在一个地方,把自己居住的家园看作是永久的住所,就会对它产生爱执,恋恋不舍。

同样,如果把今生看作牢固长久,就会产生相应的爱执而陷于毫无意义的事物圈子。

(三)比如走向屠宰场的牛羊,因不知死亡就在眼前,所以才悠然自得。

人们虽然在步步逼近死亡,但若毫无死亡将临的感觉,而耽于无益之事,在临死时就会悔恨地顿足捶胸。

总之,能不能进入永久幸福快乐之道,就要看能不能如法修行。能不能如法修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人生无常。

在佛言经续中所讲的事理,没有比觉悟人生无常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观想人生无常 

分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死无常的九种道理,二是观想死亡体验过程。

其一是从三种本质规律、九条理由、三个决心观想。

观想的方法和程序是:每三条理由证明一条本质规律,引出一个结论性的决心。 

(一)第一条本质规律是人必定要死 

又分理由和结论。必定要死的三条理由是:

死亡必定来临,无任何办法改变这个规律;

寿命时刻在减少,没有丝毫的增加;

有生之年也没有宽余的修法时间而空虚地走向死亡。

1、死亡必定来临,无任何办法改变这一条 

有四条理由证明: 

(1)生在任何地方都避免不了死亡 

如经中说:

没有任何一地方,

可以避免死亡来,

天上也无海中无,

山林之中也无有。

就是说在天上地下任何地方都没有躲避死亡之处,到何处都要死亡。 

(2)生在任何时代都会死亡 

如《无常集》中说的那样:

过去所生乃至将来生,

都要放弃此身而离去,

智者悟到一切都毁灭,

处于法中定要如法行。

过去历史上的人,都无例外地死得无影无踪,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也无法逃脱这个规律,所以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不死的人。 

(3)无论何种生命都免不了死亡 

如经中说的:

全知佛与缘觉佛,

以及佛子诸声闻,

也要抛弃肉体身,

何况其他凡俗众。

因此,历史上获得超生死金刚体的一切佛陀都要示寂而抛弃肉体身,更何况我们凡众之辈,无论获得怎样高贵殊胜之躯体,也难免一死。

又如《致友人书》中说:

大地须弥海洋出七日,

烧为灰烬如此坚固物,

灭后微尘尚且难留存,

何况极其微弱之人类。

其意是说,那些庞大坚固的山河大地也会化为灰烬,脆弱如水泡的生命有何战胜死亡的能耐?因此,决不能执著于永恒常驻。 

(4)没有不死的任何办法 

如《抱置岩石山经》中说:诸佛的无比智慧神通的力量也比不上无常的力量强大,对规律性无常死亡,一切佛菩萨的力量合在一起也无能为力。

因此,就医吃药和念经念咒怎救得命尽之人,改变死亡的规律呢? 

2、寿命时刻在减少,没有丝毫增加的道理 

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的:

昼夜流失从不停,

寿命不断在减少,

绝无增添之可能,

我等怎能不死亡。

浊世的寿命极短暂,一部分己经失去,所剩也已不多,何况分分秒秒在减,一分一厘不会增加,时时刻刻在走近死亡,怎么会不死呢? 

3、有生之年也没有修法宽余时间的道理 

人们的平均寿命按80岁计算,青少年时代认识不到修学佛法的重要性,到了年老又受到精神体力衰弱的限制,只剩下中间的一段时间、但除掉吃饭睡觉等生活的消耗。真正专心学修的时间也就寥寥无几了。

从以上的认识引起修法的决心,按所下决心,采取措施,付诸实践,要做到死而无畏,死而无憾。

正如佛经中说:

残酷无情死亡神,

在它尚未来临前,

备好一切善资粮,

莫要事后自后悔。 

(二)第二条本质规律是死无定数 

分事理和比喻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又分理由和结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死无定期的理由有三条。 

1、死无定期的三个理由 

(1)总的来说南瞻部洲(地球)的生命的寿命长短无定数,尤其是浊世的生命的寿命长短不定,死无定期。 

《俱舍论》中说:

此土无定末代时,

十岁原初寿无量。

意思是说瞻部洲的寿命不同于别的世界,原初寿命无量,末代短至十岁,尤其是浊世寿命更无定数,损伤寿命的逆缘磨难逐日在增多,驱病延寿的术咒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步减低消失。 

(2)死因多生因少而死无定数。 

经中说损害生命的内因疾病种类有404种,外因有魔障8000种。延年益寿的条件只有药物等少量东西,而且药物等延年益寿的东西也往往会变成致死的原因,归根结底没有一样不是致死的因缘。 

(3)假若人的生命本身坚固有力,即使是损寿的因缘再多也没有关系。但实际情况恰巧相反。经中说“生命如水泡’,就像水上吹起的气泡,十分脆弱。 

上述理由说明死无定数,就连活到明天的把握都没有。

因此,第二条本质规律要得出时不我待,从现在起就要学修清净佛法的结论。 

2、死无定数以风中的油灯为例,有三种比喻 

(1)油灯的灯油消耗迅速,不知灯中油剩多少,故不知灯能亮多久。

同样,寿数不定,不知能活多久。因此经中说:

明天与后世,

不知谁先到?

放弃明天事,

应为后世谋。 

(2)虽知灯中有油,但不知何时起风,扑灭灯火。 

同样,即使是知晓寿命长短,也难以预料诸内外死因的狂风何时骤起。

因此《宝箧论》中说:

死因有多种,

生因却极少,

一切都致死,

故须常修法。 

(3)灯火燎烧能力极微弱,经不起风吹,一吹即灭。故难以确定油灯的寿命。 

同样,人的寿命十分脆弱,无法确定能活多久。正如龙树大师说的: 

生命害多无常还不如,

水上吹起水泡易破灭,

出入呼吸之间含生死,

睡后能再醒来是奇迹。 

因此,我们能不能活过今天也没有丝毫的把握,但有人肯定今天不会死。这种理由若能成立的话,今天一定会死的理由为什么不能成立呢? 

因此我们每天都有遇到死神的可能性。 

(三)第三条本质规律是到死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得了忙 

这个问题又分三条理由和一个结论。 

1、到死时,唯有佛法能帮忙 

由三条理由证明,分述如下: 

(1)死亡来临时钱财帮不了忙 

如三世贡唐大师说的那样: 

虽有金银堆满山沟,

临死时带不走分文。

虽然富有金山银山,死亡时赎不了生命,带不走分文,起不到任何作用。 

(2)死亡时亲人朋友也帮不了任何忙 

再心爱的人也都无法带走,亲朋好友都会抛弃,以肠断心碎的痛苦,要自己单独撤手离去。如《人菩萨行论》中说的:

生时一人单独来,

死时一人单独去,

痛苦无人来分担,

碍事亲朋有何用?

亲朋好友,活着时除了一块儿吃喝玩乐而外,紧要关头,死亡来临时起不到任何作用,都是一场空。 

(3)自己的身体也帮不了任何忙 

肉体犹如旅馆,客走时就扔下房子,人死时就要留下肉休,意识单独离去,和自己同生的肉体也帮不了任何忙,临死时还要扔掉,那么还能带走什么呢? 

2、一个结论 

死亡降临时,钱财、亲朋好友、娇艳丽色等今世的一切权势财富都对死者帮不了任何忙,同时,与自己与生俱来的躯体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唯一能起到帮助作用的只有佛法。因此,必须要一心一意地学佛修行,没有别的出路。

如米拉日巴大师所说:

终究一切要抛弃,

现在抛弃更明智。

既然现世的一切幸福生活、名利地位、财富事业都在不久的某一时刻将通通扔掉,只身离去,还不如从现在起就放下这些终究要抛弃的虚幻之物,学修有益的佛法。无论从哪方面想,归根结底对自己有益之事,除了修法没有别的,因此要一心寄托在学修正法上面。

如果认为纯粹修法生活问题无法解决的话,那就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讨饭上去;如果认为讨饭也解决不了生活问题的话,就下定虽死无悔的决心,这就是教诫传承中修法十宝心的部分内容。如果下这样的决心修心,不但饿不死,反而会像鹤立鸡群似的获得与众不同的突出成就。

总的说来,要明确这样的认识:不久就要离开今世,要做到有备无患必须修法;死亡不知何时来临,修法必须从现在开始,死的时候能帮助自己的只有佛法,因此,要下定一心一意修佛法的决心。 

至尊大宝法王宗喀巴大师说: 

智者你若想做利己事,

今生要事可得过且过,

死后必定要入下一世,

因此要为后世做准备。 

意思是说,真正要为自己着想的人,就不能贪恋短暂如梦的今世,要为长远的未来身世着想。

佛祖也说:“不要虚度年华,别做临死时后悔的事,这是我向你们再三教导的要事。”这是佛陀对我们这些想不到死亡、若无其事、贪图安乐的人们,出于慈悲的忠心耿耿的教导,我们要对以上这些重要教导再三深思。 

第二节 观想死亡过程法 

观想死亡过程法,分为本法和对治措施两种。 

第一,生者必有死,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故对死亡过程的观想也有相应的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

这里我们权且以正常得病死亡的过程为例。当生病后通过药物治疗和法事活动等救治无效,精神体力日见衰弱时,就会感觉到死亡将要来临,到临死时已想不起修法,只对自己一生的恶业感到后悔,已意识到自己心爱的亲人眷属、亲朋好友以及自己的财产都要统统失去,不知自己死后流转漂泊何乡。

面对着守候在自己身边的亲属子女哭泣流泪的面孔,那种难舍难离,悲痛欲绝的情景不堪忍受,不想离别,但却没有任何能力延缓寿命,死神的锁链已套在了自己的颈上。这时只有躺在临终的床上,留下临终遗言,地水火风四大要素逐步消失,呼吸停止,意识的房客出走,只留卜肉体的空房。

这时肉体已经变成了使人恐惧和恶心的尸体,要把它抬走送到墓地,若按天葬的习惯,会把尸体剁成碎块,喂给饥饿的鹰犬,最后变得连任何痕迹都没有,甚至有一天变得连姓名都无人所知——这样的结局无可避免地一定会出现。

对这种死亡的过程结局要细细反复观想,以激起思想感情的深刻变化,观想帕邦卡(6)大师传的“无常情景观法”会有很大的受益。

这样可怕的无常死亡,明知就在我们眼前时,尚几若无其事地沉溺在安逸的虚妄生活之中。 

正如帕丹巴大师说的那样:

林中猴子认为自安乐,

不知森林起火当日巴。 

宗喀巴大师也说;

大地广阔天空难相胜,

雄猛烈火围困之林中,

蛰居野生动物怎么能,

悠然自在安居在其中?

我们面临的处境也如上面所说一样。

第二。如果想上面的这些死亡道理,仍在思想上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性的变化的话。就去死人的现场、墓地、天葬场等亲眼看看,体验体验无常环境的感受、思考思考本人和那些死人的结局有什么区别,便会产生死将临头的恐俱和紧迫感。

这就是《入菩萨行论》中“去到墓地看别人骷髅体而比自己,思考同属无常物,何时变为同类物?”的观无常诀窍。

又如如果有自己还年轻、不会死的念头的话,就回忆回忆自己的同龄人或比自己更年轻的人死于各种原因的先例;如果自以为现在身体健康、无疾病为理由产生暂时还不至于死的念头的话,就多想想逢到各种不测的死因致使突然丧生的例子,以打消侥幸的心理。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许多生动的例子,不妨略举几则:

1、如已判死刑的囚犯,在赴刑场的途中每走一步都在接近死亡。同样我们从出生之时起就走向死亡,生活的分分秒秒都是向死亡的逼近。

2、一般认为大力射手射出的箭速度是很快的,称疾如飞矢,但我们的生命流失的速度比飞矢快过百倍。

3、比如手工织布,一条微细如丝的纬线从经线丛中来回穿行,看来速度很慢,似乎没有完成布匹的时候,但即使是一根线一根线地相加,过不了多久就会织一匹布来。同样,人们即使有百年之寿,一天一天都在减少,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4、例如走路,虽腿短步子小,只要不断地走去,很快就会走完距离十分遥远的道路。同样,我们虽然有很长的寿命,但生命在时间中分秒不停地流失着,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

5、如油灯在燃烧中一刻不停地消耗着灯油,油的消耗就意味着灯的接近熄灭。同样,我们生活就意味着生命的消耗,生命消耗得越多就接近死亡越快,因此,没有一点点不死的可能性。正如夏热哇大师所说的那样:“活得越久,就距离死亡越近。”

6、如主人带着仆人乘船过江一样,好像船在江心一动不动,但实际上不停地前进。同样,我们虽然自己意识不到生命的流失,但实际上处于不停的流失之中。

7、如进入屠宰场中的牛羊,一个个被屠宰,最后连一只都留不下来,同样,现在所有活着的人们,一个个都会死去,怎会留下自己单独不死呢?。

8、水上的气泡,非常脆弱,虽然暂时显出五光十色,十分好看,但一刹那就会灭,没有保持长久的可能性。比水泡更脆弱变易无常的生命,自出生保持到现在已经是够荣幸的了,今后不可能保持多久了,也许今天就会死去。

9、犹如从万丈悬崖掉下来的人,正处在下落的途中,明知无救而恐惧地失声嚎叫着一样,我们处在从生的悬崖滑落的途中,不久就会掉在死亡的峡谷中感受绝命的痛苦,若仔细想就无法不放悲声。

10、例如有一块与大地大小相等的巨石从天空中掉下来的话,就没有免于其灾难的可能性一样,死亡对于生命甚于从高空殒落的巨石,没有丝毫可逃避的可能性,实在可怕极了。

作者: yuan

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