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广论讲记》之念死无常 《广论》之念死无常08-(《广论讲记》对应部分)

《广论》之念死无常08-(《广论讲记》对应部分)

丑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分二:一、非此处所指的念死之心  二、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 【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

丑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分二:一、非此处所指的念死之心  二、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

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

 应当发起何等念死之心呢?论中首先说明,念死无常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并不是由贪执亲友等所产生的怖畏心。然后,再认定此处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并且从因、体相、作用三个方面分析这二者的差别。

寅一、非此处所指的念死之心

若由坚著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

 如果由于对亲属等强烈执著的缘故,恐惧和他们分离而生起怖畏,这是对于道完全没有修习畏惧死亡之理所导致的,这里并不是要让我们发起这种怖畏心。

这种念死心,就是一般常人怖畏死亡的心态,对此分别从因、体相、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一、怖畏之:“由坚著诸亲属等增上力故”,即由于强烈贪执今生的亲属、财产、权力等,而对死亡时的分离生起大怖畏。

二、怖畏之:“恐与彼离起怖畏者”,即由于贪执增上的缘故,恐惧死时和儿女亲人离别,失去现世的财产、权力等,而心生怖畏。

三、怖畏的作用:“虽生怖畏,暂无能遮”,这个身体是由业惑力的牵引而入胎结生,终究不免一死,所以虽然死亡充满恐惧,但也没有任何助益,无论人们再怎么恐惧,终须被业力牵引而诀别此生的一切。

寅二、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

若尔者何,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

 那么,修习死亡无常所应发起的是何种心呢?即由惑业力所招感的所有身体,决定都无法超越死亡,因此对于死亡时将与所爱分离这件事,虽然心生恐惧,但暂时也无法遮止。为了后世义利的缘故,没有能够灭除诸恶趣因,不能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因,便这样死去,对此事则应当感到恐惧。如果思惟此事而深感怖畏,就会对后世的义利有所作为,由此便能使自己临终时没有任何怖畏。如果即生当中不能成办后世的义利,总的来说,就不能脱离生死轮回,特别则将堕入三恶趣中,所以临终时必定深生恐惧,悔恨忧恼。

这是指出修习无常所应发起的怖畏心,对此也可以从因、体相和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怖畏之:“为后当来世间义故”,即希求后世义利之心。“后世义利”,包括增上生与决定胜二种义利。

二、怖畏之:“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即对于未能及时成办后世义利便死去,心生畏惧。

三、怖畏的作用:“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以下士来说,因为害怕今生当中不能及时成办增上生因,死后将会堕入恶趣,于是便在生前勤修增上生之因、灭除恶趣之因,所以临终时就能无所畏惧,转生安乐善趣。以上士和中士来说,因为害怕即生没有成办决定胜之因,死后将会堕入轮回,于是就在生前勤修决定胜之因、灭除生死之因,所以临终时便能毫无畏惧。

经由上面二段的比较可以了知,世人畏惧死亡和修行人畏惧死亡有天壤之别,因为:前者是由贪执现世而害怕死时与所爱分离,这种恐惧毫无意义,而且没有任何助益;后者是由希求后世的义利,而畏惧今生不能及时成办实义而堕落,这种畏惧能使自心转入修善,所以有大利益。

《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

 往昔世尊转生为王子月时,有一个斯达萨子,想要吃王子,但王子月丝毫没有畏惧之色,神态安然。斯达萨子非常诧异地问:“世人都害怕死,为何你却不怕?”

当时王子月的回答,就是《本生论》中这一段颂文:有情以惑业受生之后,纵然再如何努力也无法长久安住,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医治死病,因此害怕死亡而怖畏又有什么利益呢?如是若观察有情的实相,临死时人们想起生前所造的罪业,必将生起忧恼和悔恨,而且因为生前没有行持善业,害怕死后会在来世产生各种痛苦,因此临终时内心便会处在恐惧而蒙昧的状态。然而有什么事能让我心忧悔呢?我想不起曾经做过这样的事,而且我一生当中勤修清净的善法,身心始终安住在正法当中,那么谁还畏惧死亡呢?

《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

《四百论》中也说:如果谁能在心中决定,认为自己必死无疑,那么依靠这个念死的心就能够舍弃怖畏,所以又怎么会畏惧死主呢?

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著,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因此,如果再三思惟无常,忆念自己的身体、受用必将迅速舍离,就能遣除希望不离开身体、受用等的贪著,由于远离了贪著所引起的忧恼之力,所以对死亡的怖畏都不会产生。

上面通过说明不念死的过患和念死的利益,成立了“以心执取不死为一切衰损之门,忆念死亡是一切圆满之门”,由此我们便能明确念死的必要性,从而发起修习念死的欲乐。有了这个欲乐之后,再进一步认定所应发起的念死之心,并不是随念死亡而畏惧死时将与现世分离的心,而是畏惧死时未能成办后世义利的心。

(智圆法师)

作者: 子归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