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所谓“家”,智者视为桎梏身心的牢狱,而愚人则以为是幸福的港湾。
大小显密的佛法,在教理行果上略有差异,但是究其目的无非是让人从三界的家中获得解脱而已。因此佛在《妙法莲华经》等诸多经典中以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三界火宅的种种过患,其目的是为了唤醒幼稚愚昧的芸芸众生,使他们能醒悟过来,认真、深入地思维轮回的过患,从内心里深深厌弃轮回,急求出离、走向解脱。如果我们对三界火宅的种种险况不惊不怖、无动于衷,不希求从中出离,那么门外的三种宝车①也就无缘获得,换句话说即无法得到声闻、独觉、佛陀的果位。
在小乘、大乘乃至金刚乘中都以出家持清净梵行者为上等修行人,一致认为出家身修行最为殊胜。然而众生根机、因缘千差万别,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佛陀有教无类,不仅摄受出家众,而且对今生无缘出家修行的白衣也赐予解脱的机会。佛陀对在家人的要求放的比较宽,仅让他们受持少分戒,以此遮止大的罪恶,行持少分善法。这与出家众所持的戒及所修的善法有极大的差别。
为此,在家众应恒时生惭愧心,对出家生活心生仰慕,经常观修轮回过患,激发自己强烈的出离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习小乘四圣谛法,虽然无法得到阿罗汉果,但是可以得到阿那含果。如果能够在强烈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起菩提心、修习六度万行,也可渐次入于大乘五道之中。一般而言因在家与出家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家发起出离心、菩提心的障碍极多,因此二者成就的速度有快慢的差别。当然这是就凡夫而言,如果是大菩萨,则无论在家、出家都没有差别,不但可现在家身而且可现地狱、饿鬼、旁生等身。如莲花生大士、马尔巴大师、巴思巴大师、维摩诘居士、庞公等都是现在家身,因为菩萨已了达家性本空,所以能做到身处尘劳而游心物外,当然家束缚不了他。《维摩诘经》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然而需要明知这不是具缚凡夫的境界,倘若凡夫以此为借口,甘处如牢之家而不思出离,或以此劝阻他人出家,只是自欺欺人,徒然造罪,且有犯大妄语的嫌疑。
宣说在家过患旨在让在家人深刻认识到自己处境的恶劣以期增强其出离心、向道心;宣说出家的殊胜利益旨在使在家人生起对出家清净生活的向往并以此为目标去追求。当然也会让出家僧人生起欢喜并巩固出家为僧的信念。《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云:“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经中常说在家人好比身陷火宅,出家众却似安住于清凉室中。因为大凡在家之人,富贵者,为了守护财物、名誉、地位、权势而殚精竭虑,感受诸多痛苦;贫穷者,常常为衣食所困,夜以继日地奔波劳作,以求累积财富,结果仍然入不敷出,同样备感痛苦。《中观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家如牢狱,缚人极深,想要从其中寻求安乐是无有是处的。如《本生经》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凡夫没有智慧,是非善恶不分,常常恋著自己的家,妄以为纵然贫贱、劳苦,家都是幸福的港湾,在家可安享天伦之乐,感受家的温馨;当然一旦发达,更是地位尊荣,权势炎炎,名声远播,财宝如山,能够恣意享受五欲生活,人生的幸福即在于此。反观出家人:一贫如洗,无亲无故,整日面对青灯古佛,一生只是持斋诵经,生活是何等的单调乏味。
然而事实真相又是如何?本来每个众生与生俱来就有贪心,成家之后就更加得以助长。为了满足对饮食、服饰、女人等等的贪欲以及自己的虚荣心,男人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攫取财物,甚至不惜干起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勾当。有了儿女后,为了成办儿女的学习、工作、婚姻乃至排场等需要一大笔钱,这又进一步驱使自己拼命地猎取财产、刺激自己的贪心。即使死到临头,还贪图子孙能够出人头地。在家人一生中贪心不断膨胀,对高官厚禄、名声财富、豪华轿车、林园别墅、美色歌舞、锦衣美食趋之若鹜,整日耽著于游乐宴会、嫁娶应酬、趋炎附势、党同伐异、打击陷害、欺上瞒下、营私舞弊等等庸俗、鄙恶之事,乃至杀生害命、饮血食肉、狂喝滥饮、为所欲为,造下无边的罪业。同时,争斗胜负、怨仇逼迫、悲欢离合、吉凶安危、事业成败、仕途升沉时时萦绕心怀,难得安宁。为了如粪土般的钱财,为了如路人般的妻儿,为了如浮云般的荣华富贵,人们一生备受艰辛甚至搭上身家性命,来世还要堕在三恶趣中受大痛苦。
出家清净僧,脱离牵缠,身体不受上司老板、妻子儿女的约束及驱役,更不会为此而造杀生偷盗等恶业。辞亲割爱发菩提心,平等、慈悲地对待一切众生,不再为保护亲友、打击怨敌而劳身劳心造作恶业。口离四种语恶业,心离一切纷争辩驳的烦恼,淡泊寂静,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身心皆恬悦自在。如是远离尘劳,任其世间纷争扰扰,皆与我毫无干系,三衣一钵、锡杖、芒鞋,无羁无绊形如闲云野鹤般洒脱自在。诚如古人所云:“笼鸡有食锅边近,野鹤无粮天地宽。”顺治皇帝曾感慨地说:“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身为皇帝,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终其一生的幸福远不及僧家半日的清闲与自在。
世间凡夫不学佛法,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妄执虚妄身心以为自我,又计我所,贪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妻子儿女、权财名位,一生浑浑噩噩,从未认真思索过“我”到底为何物?直至临终才觉悟人生如梦,执著重的人甚至到了临终依然执迷不悟。在此奉劝世间之人早日醒悟过来,应了知人生不过梦一场,妻子儿女、名利地位只是梦中的幻景而已,切勿贪恋梦境,应尽快从梦境般的轮回中醒来,趋向清净、自在、永恒的涅槃。不要固守陈旧的邪见,我们习惯中的知见其实只是俱生我执所产生的邪见。道宣律师云:“凡夫狂痴性,所见常不正。”
即使学佛修行,在家行人身处俗世红尘之中,环境恶劣,处处染缘牵引,诱人造业,加上无缘听闻佛经论典,又无戒律之衔调制身心,在无始恶习的推动下,身心不能自主,常常陷于迷乱之中,不知不觉中已与佛法多有违背。虽然也希求修行善法,决心断恶行善,终因障缘重重,俗事牵缠,身心如同大象陷入淤泥般无力自拔,蹉跎一生无所成就,美好愿望终成泡影!
蕅益大师说:世情淡一分,佛法就会亲切一分。世间事物样样都看不破、放不下,解脱的希望十分渺茫。有许多在家人经常以家务缠身、工作繁忙为借口而拖延修行,结果自断修行的缘分。看了《净土晨钟》中的故事应当会有所启发:有位僧人探望他的一个在家朋友,劝说生死事大,抓紧念佛修行。他说目前我有三件大事未了,无暇念佛修行。一者父母送终;二者儿子娶亲;三者女儿出嫁。僧人听后默然而去。不久那位在家人就死了,僧人前去吊唁,感慨之余作了一首诗:“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这三件事有哪个在家人不需要面对处理呢?然而这都是修行的障碍。如《本生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在家你就得做这些毫无意义的琐事,为了生存有时又不得不做违背正法的事。家业是猛暴的,正法是寂静的,二者如同水火互不相容,取一只有舍一。智者深入观察后必然会做出一个选择,真正珍爱自己的人们都会舍弃家业选择出家。《宣说大种变经》云:“依止世间五妙欲,以及贪著于子女,依于应呵居家者,定然不得正觉果。任何居家之有情,能得无上胜菩提,昔无一佛能如是,当来成佛无是处。”既不舍弃世间法又能成就佛法,连超世绝伦的大悲世尊也无法成办,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呢?
因此我们应当追随不动如来、普贤菩萨、寂天菩萨等诸佛菩萨,发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大般若经》云:“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随所生处,常乐出家,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披三法衣,现作沙门。”
那么出家具有哪些深广的功德呢?《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意思是说孔雀虽然有色彩绚丽的羽毛庄严身体,却不能像鸿鹄自由自在地高飞,在家人虽有五欲快乐,但却不如出家具有深广的功德。《律本事》云:“智者见五功德,而欣乐出家。何为五者:成就自利;免为役使,受恭敬赞叹;得涅槃果及无上安乐;若不得涅槃亦生人天善趣;佛陀上首大声闻于出家数赞善哉。”
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会具大功德,即使发出家心向往及前往静处,其功德也难以计量。《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会获大功德,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家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会获大功德,即使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也难以思议。《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作为凡夫人,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相比,前者如顺水中行船,后者却如逆流而上,差异很大。居家菩萨修行难,成就也就更加困难了,而出家菩萨轻松自在即可修行成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宝积经》中云:“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在家菩萨兴广大供养不如出家菩萨献微少供养,相同供品及供养对境,由于身份不同所获功德有极大差异,出家身之殊胜由此可见一斑。《宝蕴经》云:“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供养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最,以充满恒沙世界的珍宝供养佛,不如在一日中出家修习寂静出世法,因为修出世法,可断烦恼、摧魔军,近菩提。出家能善护自心,善法将日日增上,往昔的善根也不会毁坏。居家之人处在五浊炽盛的末法时代,大多业际颠倒、造作恶业摧毁了往昔所积的善根。今生富贵尊荣者,即生中不但享尽往昔所积福报,同时依靠今生的权势财富造大恶业,将后世的安乐也一并葬送殆尽,这类人大多是从光明走向黑暗。出家后远离诸多烦恼是非,摆脱了家的牵累,随顺正道,蒙受一切诸佛菩萨的护念,不久得证无上佛果。
《大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宣说大种变经》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佛法常住世间的重任,只有僧宝才能荷负,佛法的弘传与延续也全靠僧宝。《赞僧功德经》中强调出家众能住持三宝命脉,延续佛陀智慧灯明的不共功德。经云:“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纵是今日危若悬丝的末世佛法也全赖出家人住持。纵观印、藏、汉三地佛法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即可了知佛陀正法端赖僧弘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从古至今,凡是皈佛之士,从高僧大德到国王大臣长者,都以身作则,恭敬出家僧众,护法者更是着眼于护僧。
出家人是佛陀的亲近追随者,是如来伟大家业的继承者,是一切世间的无上福田,因此决定了他们具有广大的功德,地位至尊至贵,世间一切众生皆应恭敬。出家人无论男女老幼、智愚贤劣、持犯净秽,因为是佛陀的种姓,显现三世诸佛的清净解脱幢相,身披无上解脱福田衣,手持应量器,因此佛在人天大众之中再三告诫,必须恭敬出家人。出家人纵然破戒毁禁,邪命恶行,违法背律,放逸懈怠,佛也从未开许一切世间之人包括转轮圣王可以打骂诽谤他们。如果打骂诽谤,则违背三世诸佛的教言,与三世诸佛敌对,无疑将造下无量罪业,后世三恶趣之报在所难逃。
如果受了菩萨戒者打骂诽谤逼令破戒、具戒出家人还俗,则破菩萨根本重戒。经中记载,纵然是恶心猛厉的罗刹夜叉、狂醉大象,见到披戴赤色少分袈裟者不仅不损恼而且恭敬尊重。然而到了末法时代,一些恶劣、愚痴、傲慢的国王、宰官、居士、长者等连罗刹畜牲也不如,损恼摧残出家人,造下弥天大罪。一切信受三宝、护卫国土的天龙药叉等,对此罪人心生嗔忿,不久罪人便会肢体残废断缺,长时间中结舌不语,感受诸多难以忍受的痛苦,命终之后决定堕于无间大地狱之中。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当观如是过去罗刹,虽受无暇饿鬼趣身,吸人精气,饮血啖肉,恶心炽盛,无有慈悲,而见无戒剃除须发、以片袈裟挂于其颈者,即便右绕尊重顶礼,恭敬赞颂,无损害心。然未来世,有刹帝利、旃荼罗王、宰官、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等旃荼罗人,心怀毒恶,无有慈愍,造罪过于药叉罗刹,愚疑傲慢,断灭善根。于皈我法而出家者,若是法器若非法器,剃除须发披服袈裟诸弟子所,不生恭敬,恼乱呵骂或以鞭杖楚挞其身,或闭牢狱乃至断命。此于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犯诸大罪,断灭善根,焚烧相续,一切智者之所远离,决定当生无间地狱。”
以大乘佛法而言,连对草木瓦砾等无情物都不能起嗔心,何况轻毁修离欲善法的出家人?破戒比丘以其初发心出家的功德仍然超胜百千万亿的在家人,犹如金制的容器纵然破漏,也远胜完好的木制容器一样。
佛曾金口亲宣,他的出家弟子纵然毁禁破戒也仍然超胜一切世间外道。出家人纵然破戒,由于身着如来袈裟,又与清净梵行者同住,且经常闻思三学圣教,极易发起惭愧并忏悔罪业,改往修来。如同一个健壮的人偶有不慎跌倒在地,会马上起来的,而在家人却并非如此。
《赞僧功德经》云:“纵使欲火炽烧心,玷污尸罗清净戒,不久速能自忏除,还入如来圣众位。如人暂迷失其道,有目还能寻本路,比丘虽犯世尊禁,虽然暂犯还能灭。如人平地蹶脚时,有足还能而速起,比丘虽暂缺尸罗,虽犯不久还能补。”经中还说出家纵然堕入地狱,也如皮球入水,一触即起,在家人却如石块沉水,极难漂起。因此,奉劝有缘者,千万不可诽谤如来教下的僧宝众,如对自己的恶心恶行不加以遏制,将来业报成熟时可能连如来都会诽谤。由此谤僧、毁僧、恼害僧人的身口意恶业,当于亿万劫中沉沦于三恶道中难有出期。如果由于往昔无知而曾恼害、诽谤过僧人,现在应当生大恐怖,至诚发露,哀求忏悔,发愿尽未来际永不复造。《赞僧功德经》云:“是故殷勤劝诸人,勿毁如来僧宝众,今生习恶因缘故,当来业成亦毁佛,缘兹身口意业支,永断世间人天种,当堕三涂恶道中,亿劫沉沦无休息。”又云:“常能防护己业过,不谈如来僧宝众。”
时至末法的当今,出家众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仍是人天福田,佛法的住持者,假使其刹那间的功德有体相的话,尽大地也无法容纳。没有今日的出家人,即便是当今的影像佛法也难以维持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受三皈五戒、菩萨戒等的在家修行人。因此,作为白衣居士要平等地恭敬护持一切出家人,不能动辄讥毁污谤,当然在依止时可择其善者而随学。如果看见出家人犯戒破威仪,应当观清净心,切勿讥谤、传布恶行。对于在家人,出家人犹如长辈,因此,纵然他们有过错,也应当观清净心,委屈将护,婉转善巧地规劝护持,即使无力帮助,也绝对不能揭露宣扬过失。《赞僧功德经》云:“纵见沙门犯戒时,当宽其意勿嫌毁,如入芳丛采妙花,不应摘选枯枝叶,广大清净佛法海,多有持戒精修者。其中纵有犯威仪,白衣不应生毁谤,犹如田中新苗稼,于中亦有稗莠草,应可一种敬良田,不应选择生分别。是以世尊制诸人,不听毁谤沙门众,唯当尊重生敬心,同此受胜诸天报。”
最后,再引经据典,以对比的方式说明自己出家、助人出家的功德以及阻止他人出家的果报。
佛在《贤愚经》中深入细致地宣说了出家的功德,智者闻此定会心生欢喜,乃至引生欣慕之念。经中说以布施的功德可以在十世中享受福报,在六欲天及人间往返十次,但是比起允许自己的眷属出家及自己出家的功德,那相差太远了!因为,布施的果报是有限量的,而出家的功德却是无量无边的。持戒的果报可以转生梵天,但是在佛法中出家的果报却是不可思议的,乃至菩提果间其福报都不会消尽。譬如有位良医使一百个盲人重见光明,又如一百个罪犯应被挑去双眼,一个有能力的人,救护免去此难。虽然这两个人的福德是无量的,但是却远远不如开许眷属或自己出家的福德广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百人眼睛,受施者只能得到一世的利益,并且肉眼本是无常毁灭的本性,决定会坏灭的。如果开许眷属或自己出家,可使众生得到无上慧眼,慧眼的本性是历劫不会坏灭的。由出家的福报,可以辗转生人天中无穷无尽的尽情享受欲乐,直至成佛。这又是为什么呢?由于出家所行之法,可以摧灭魔的眷属,绍隆佛陀种姓,摧灭邪恶之法,长养善妙之法,灭除罪垢,兴造无上福业。因此,佛说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比虚空还广。
佛在《出家功德经》中极力赞叹出家,同时也详尽地宣讲了毁坏他人出家、对他人出家作违缘障碍而给自他造成的严重后果。望智者对照经文善加取舍。
经中阿难尊者请问世尊,若人出家得何功德,毁人出家得何罪报?佛告阿难:“汝若具满于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食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尽。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为国王,常受天人乐;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
又云:“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菩提分法、涅槃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亦常生盲;在三恶趣,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于百岁,常问是义,我于百岁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可尽。于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是人当有解脱时。所以者何?皆由毁出家故。”
因为出家能见一切善法,能观诸佛清净法身,能观身心痛苦、无常、无我、不净,见三十七菩提分,趋涅槃城。而毁人出家则使人于善法中断掉一切希望,不能观诸法苦空、无常、无我,不见三十七菩提分,终不能见涅槃城。综上所述可得结论,这样毁人智慧眼目,影响延及生生世世,自然果报惨厉,受苦无期。
《经观庄严论》中弥勒菩萨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云:“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为第一。”
①三种宝车:比喻声闻、独觉、无上佛乘三种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