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想改造命运,从这里入手

想改造命运,从这里入手

了凡信受禅师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想改造命运,从这里入手

第一篇 立命之学

 改过行善为因,可以安身立命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了凡信受禅师的教言,恭敬地拜而受教

如此尊重教言,使他日后能再造义理之身。如果只是随便听过,不铭刻在心,再好的教言也会失去功用。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因为明理了,就把往日的罪过在佛前尽情发露,这是具有破恶力,没有这一步,也不可能开出一条自新之路。

了凡生存在世间,难免有世间的追求,他先求登科,发誓行三千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人们对命运的看法有三种:

一是宿命论,认为命运是注定的,无法改变,因此人生唯一听凭命运的安排,不去努力追求;

二是邪命论,认为由非法的途径可以求得人生的圆满,这一类人背道而驰,想寻求安乐,种下的却是未来的苦因;

三是正命论,深信安乐唯一来自善业,因此为了创造未来的幸福,努力修集相应的善法。

了凡经云谷禅师启发,觉悟到以改过行善为因,可以安身立命。现在他很决定,就是以修积善行,来求取功名。

这是真正认识了创造人生圆满的方法,从正因上下手,种什么得什么,决定不空耗。

现代人缺乏正确的引导,不知道创富、升迁、获得健康、创造家庭幸福的方法,唯一是改过修善,不知道任何人生的安乐,都要依靠积聚资粮才会实现。譬如考大学,不仅应学习知识,还要努力培福;希求家庭美满,全家人都要共同积德,福德积累深厚,安乐自然会现前。

更具体一点,要认识以下这些缘起的规律努力在因上修持,就能现前安乐果报。也就是:

希求长寿,应当戒杀放生,以不损害众生的善心爱护一切生命。

希求相好,应当在三宝前供养光明、鲜花、干净的衣服等。

希求尊贵,应当对上师、父母、尊长等修持礼拜、恭敬,内心谦下,尊敬一切人。

希求财富、眷属圆满,应当尽量对众生布施衣食等的财物,对贫穷众生和功德田,应主动上供下施。

希求大力量,应当时常帮助他人,他人没有能力做的事,代他去做;需要共同成办的事,甘当他的助手;而且,对众生布施饮食。

希求语言有威信,应当修好口业,不说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交给了凡,教他把平常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行善就加分,造恶就减除,又教他持念准提咒,期望必定收到效果。

这是内外兼修“按功过格检查善恶”是依仗自力,督促自己,“持准提咒”是依仗佛力加持,由内因和外缘聚合,使自己的愿望决定实现。

功过格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果每天能按《功过格》认真检查自己的行为,丝毫不放过,这样长期行持,自然过失日益减少,功德日益增上,命运一定会有大的转变。

改造命运,除了自己改过迁善之外,还要依靠助缘,最圆满的助缘就是佛陀,因此我们需要祈求佛陀的加持。

所以,禅师教了凡持诵准提咒,配合好内外的因缘,则决定会成功。

 清净心为立命的大原则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禅师又说:“符箓家有一句话:不会书符被鬼神取笑画符有个秘传,就是不动念。拿笔画符,首先万缘放下,心中一尘不起,安住在不动念的境界中,下一点,叫‘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不加任何思虑,这个符就灵验。”

如果动念,则是瞎写,为鬼神所笑。比如边画符边妄想吃一顿烤鸭,鬼神只会笑你是以分别念画烤鸭,这还能灵验吗?

《竹窗随笔》中讲了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有一位总兵戚继光,平常念诵《金刚经》。

他在苏浙三江一带镇守的时候,有一天夜晚,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明天我会派妻子来拜见您,拜托您诵一卷经超度我。”

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位女人哭着要求见。

戚继光问她,和梦中所说的相符,就答应她的请求。

戚继光早起为亡人诵经,晚上梦见兵士说:“承蒙戚公的大恩,但只得半卷经,因为里面夹杂了‘不用’二字。”

戚继光想起是夫人叫仆女送来茶饼时,自己曾挥手示意不要,口里虽然没说,心里说了“不用”。

第二天一早,他又闭门诵经,梦见兵士感谢他,已经得到了超度。

所以,凡事心清净不动念,才灵验。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凡是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就是以清净心来感应,这是一个大原则。”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阐述立命之学,说到‘夭寿不二’。短寿和长寿大不相同,怎么能说不二呢?但在不动念时,什么是短,什么是长呢?长和短都是分别念假立的,动了念才有长、短,没有念时,哪来长和短呢?”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观待的“二”很多,这里只举了三对,不分别时就不二了。

“丰歉不二”,农民歉收时痛苦不堪,丰收了就欣喜过望,这样不自在地随境分别,就是有二。丰和歉是现象,心随丰而喜、随歉而忧,自然落在“数”当中。

到了丰歉不二时,谁能束缚你呢?这样才可以立贫富之命——在贫富中随缘不变的命,贫富都不执著,贪、惧的二边都远离,这就自在了。

“穷通不二”,穷是困窘,通是发达,心不随境转,贵贱都不能动心,这就可立贵贱之命。

同样,“夭寿不二”,生死一如,可以立生死之命。

真正的命是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法身。

丰歉、穷通、贵贱、高低、生死这些相对的概念,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

前面是开示怎么在分别心上调整,这里讲到不动念回归真心,一切都不二了,这是立不二的本命。

这个立命之学说得很高,前面说到的立命,都是讲努力让命数转变,也就是积聚善业习气,促使善报快速成熟,遮止恶业习气,使恶报不再现前,这是以分别心来转变命运

这里超越了数相,有分别心才有数,离了分别,数就拘他不住,所以,究竟要立的命是法身。学佛的目的是现前不生不灭的法身。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人生在世间,只有死生是最为重大的,说一个夭寿,实际一切顺逆境界都包涵在里面。”

所谓夭寿不二,广说就是在一切顺逆境界中,都不动心。

 深信因果,向内修心,不执妄念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的意思,“身”不单指肉身,而是指相续。

《孟子》说‘修身以俟之’,这是积德祈天之事。”

“积德祈天”,就是通过积功累德,来求得果报自然现前。

为什么“修身俟之”是积德祈天之事呢?因为除了在自己的相续上修持,善果既不会从其他地方来,也不可能无因产生,所以修身是唯一的正路,此外无路可行。

展开来观察,凡是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果,五道十地的成就,都只有由修身才能现前,此外绝不可能从他处降临,无因产生。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所谓修,即凡是自相续有的过失,都要对治,遣除。”

“身有过恶”

略说是相续中具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广说是种种粗细的颠倒心,包括:耽著现世八法之心、对业果的愚痴、杀生等十种恶业,乃至种种身口意的恶行;耽著轮回的心、对四谛的愚痴、人我执、十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等等;再细,有耽著自利的心、法我执、以二取三轮引起的所知障等等。

所谓,就是依次串习对治,遣除这些过恶。

对初学者来说,能深信因果,对治自己身口意的恶行,是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说到‘俟’,要求细到丝毫非分的希望、丝毫攀缘的心理,都要彻底斩除。”

我们应当觉悟“妄想无意义”,也就是:

没有种因,还妄想得果,只是愚痴,对果的现前毫无作用;

只种一分因却妄想获得多种果,也是以分别念增益,于事无补;

已经种了因该现前的自然会现前,不必再去希望;

果报没有来时如同石女儿一样,心里攀缘也毫无实义;

果报现前当下就是,攀缘也是多此一举。

所以,“觊觎”、“将迎”都是不必要的妄想,只是空费心思而已。智者觉悟到这一点,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所以,任何善果都不能妄求,也不必妄想,除了向内修心,有什么可妄想的呢?

毕竟它只是妄想,如果要强求,不如理地求,再怎么求也是枉然,何必做这种徒然无义的事?

能够默默洗涤自心,逐渐消除颠倒执著,自然会功德显露,除此之外,不必在心外追求什么,不必加一丝毫的觊觎、将迎,这叫“修身以俟之”

憨山大师说:“安以俟之,无容外慕。”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什么是先天之境呢?就是心性的本来面目,不是妄想执著的客尘境界。

落在妄想执著当中,流浪生死,属于后天。“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这是真实的学问。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你暂时做不到无心也不要紧,有一个入手的方便,就是持准提咒,不记数,不间断,一句咒语绵绵密密,持到纯熟,就会到达‘持中不持,不持中持’的境界,到念头不动时,就灵验了。”

这里“无记无数”是针对上根人来说的,一般情况都要记数,不记数会懈怠,根本管不住自己。

以上云谷禅师对了凡传授了立命的方法。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他最初叫学海,从这天开始改号为“了凡”,因为觉悟了改造命运的道理,不想再落入凡俗窠臼,听凭命运的摆布。

人生只有两种方向

一种是“顺流而下”,随着烦恼业力走,其结果是生生世世都沉溺生死,埋没自己;

另一种是“逆流而上”,不甘于作贱自己,不甘于在颠倒妄想中过下去,因此要了却凡情,革除有漏的命。

人身真的很宝贵,懂得珍惜人身,善巧利用人身,修好增上生的因,就能获得善趣身体、受用、眷属各方面的圆满;进一步修集决定胜的因,就能走向解脱、走向成佛。

任何珍爱生命的人,都应当了凡——了结过去庸俗的人生,都应当革命——革掉恶趣的命和生死的命。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兢兢”,就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悠悠放任”,是描述放任、不加管束的相。“战兢”,就是战战兢兢,“战战”是惧怕的样子。

《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就像在悬崖上行走那样,心里格外提防,生怕一不小心就坠入深渊。到了冬天,水面上结一层薄薄的冰,人在薄冰上走,非常小心。所以,“战兢惕厉”是形容心怀戒慎恐惧,不敢乱来。

“暗室屋漏”,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也就是不被人见的地方,一般人在这里容易放纵,无所不为。

了凡说“从此以后,我终日小心谨慎,觉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过去只是悠悠放任,没有什么顾忌,现在自有一番战兢惕厉的景象,即使在暗室屋漏中,也常常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以上是讲他有了敬畏的心态,畏惧因果,畏惧天地鬼神。

信不信因果有很大的差别,不信因果是一种无知、大胆、放任的状态,认为什么事都可以随便做。

深信因果之后,觉得事事都有因果,一不小心就会造罪,现世损福损寿,后世堕落恶趣。所以格外提防。

从内在来说,相续中种了罪业习气,一旦成熟,决定会显现不悦意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外在也会遭到天地鬼神的惩罚。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造恶。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恐惧得罪天地鬼神?”

这是牵涉到天地鬼神和人类之间关系的问题。

《八十华严》中说:“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追逐。一曰同生,一曰同名,天常见人,人不见天。”(人生下来之后,有两种天一直跟在身边,一种叫同生,另一种叫同名,天能常常见到人,人见不到天。)

《竹窗随笔》中讲,宋朝的光孝安禅师在定中见到两位出家人交谈,起初有天神拥护,聆听他们谈论佛法。后来,天神远离,不久有鬼唾骂他们,扫除他们的脚印。原因是后来他们说一些家常的事,最后谈论财物供养的事,所以遭到众鬼的唾骂。

像这一类的事很多很多。

所以,处处有鬼神,森罗密布,大大小小的过失,没有一时可以逃过天神的鉴察,更不必说诸佛菩萨,看我们的心更是一清二楚。

像这样,每起一个恶念,每说一句恶语,都会减福减寿,现世要遭惩罚,来世要堕恶趣,怎么能不害怕呢?

下面以公案说明:

明代有一位璧如大师,俗姓王,号伯无,幼年受了杀盗淫妄四条戒,后来因做官把戒废弃了。

有一年他去拜见皇上,船停在芜湖。当天,他的神识被勾到冥府,见大殿上坐着一位阎王,旁边有两名官员侍坐。

阎王叫他的名字,呵斥他说:“你本该在丙辰年八月命终,你能延寿到今天,都是斋戒的力量所致。奈何你把戒舍弃了。”说完叫人把簿子拿来给他看,只见在他的名字下每年每月都有记录,等翻到丙辰年的八月,下面却空无一字。

王伯无看了,磕头谢罪说:“我因做官,势不得已才这样的。”

阎王说:“固然是如此,奈何你的寿数已经尽了。”说完叫人将他赶入牢狱,这时走来狰狞的鬼卒,抓住他就要捆绑。

左边的官员请示说:“还是把他破戒后的事取来考核一下。”

很快抬来两大箱,都是他做官时的卷案,连平时随便写的方寸小纸条都在,只见这些卷案上腾着青、黑、红、白等各种颜色的气。

阎王命令把这些归类放好,先检出黑色和青色的放一堆,然后白色的放一堆,再检出红色的放一堆。只见青色的那一堆隐没,黑色的一堆缩小成只有筷子那么大,唯独红色的一堆特别显耀。

阎王在一边斜视,见到里面有刻印的《金刚经》和《好生篇》。

这时阎王的声音稍微缓和下来,看着左边的官员说:“看来他种了福德,还有生还的道理。是不是只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体、性命?”

说着命令狱卒挖去他的眼睛,放在大殿的柱子上。

王伯无心想:眼睛挖了,以后怎么看东西?转念之间,眼前忽然一片昏暗,看不见宫殿和大殿中的狱卒。只听见有人拍着他的背部说:“快走,快走!”

不大的工夫,他一跌醒过来了。第二天双眼瞎了,他因此而出家修道。后来凭借禅悟的力量,双眼得以复明,历来在莲池、博山两位大师门下,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再生了十二年。

宋代有个符仲信,家庭富裕,喜欢布施。三十五岁这一年,忽然得了一场重病。

他说,我到冥府,遇到几个老相识,他们都惊叫说:“恩公你怎么到这里了!”他们一起拜着祈求一位官吏。

官吏说:“这人命该饥寒,只因他喜欢布施接济人,所以能白手起家。他本该活到五十九岁,因为不烧香,睡觉起得迟,现在福寿都被削尽了。”

这几个人问:“这两件都是小过失,怎么会这样呢?”

官吏说:“不烧香,是没有敬天地之心;起床晚,是多有淫欲之意。怎么能说是小过失呢?”

大家都很震惊,面面相觑地说:“符公这样有功德的人,还因过失削减福寿,做人能放任吗?”

 

由上面的公案就知道,一个人的心念言行,都在天地鬼神的鉴察之中。

 修心之利益

下面讲: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遇到有人憎恨我,毁辱我,自然能够欢喜容受。

这也是很难得的改变,以前为人刻薄,不能容忍。认识这条过错之后,遇到逆境,心量宽大,能够欢喜地顺受。

可见他的心态真正在转变,心转命运就转,以后能增上福报、改变命运都是内心转变的结果。

①四谛:为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谛’者真实不虚之义,谓真实之道理不虚妄也。见此谛理者曰圣者,不然曰凡夫。苦谛者,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迷之果也。集谛者,贪嗔等之烦恼,及善恶之诸业,此二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是迷之因也。灭谛者涅槃也。涅槃灭惑业,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名曰灭,是悟之果也。道谛者,八正道也。能通涅槃,故为道,是悟之因也。初二为流转之因果,又名世间因果。后二为还灭之因果,又名出世间因果。

②十根本烦恼:一贪欲,二嗔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

③二十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谄、诳、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妄念、散乱和不正知。

④二取:即能取和所取。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境,即主观的认识和客观被认识的对象。觉悟时则了知二者同体,迷惑时便显为异体。

⑤三轮:能作的人,所作的事、事件的对境,谓之三轮。就布施言,指施者、受者与施物三者。

(妙心立题,仅供参考)

 

微信图片_20230225115526.gif

 

作者: 紫金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