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智圆法师:辨明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别

智圆法师:辨明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别

要辨明求不退转有难、易两种道,以信佛因缘往生净土是易行道。

辨明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别

智圆法师 讲述

第一段、出示两种道。

道绰大师这样说:处在三界火宅中,心里深怀恐惧。仰仗释迦佛以羊、鹿、牛三车招引,赐予安慰。《法华经》讲了一个比喻:小孩子在屋里玩得很快乐,不知道外面已经烧起了熊熊大火。有一位长者为了救他们,就说:外面有羊车、鹿车、牛车给你们玩!小孩子跑出来,只见火宅熊熊燃烧,非常危险,幸亏长者招呼他们出来。这三车是比喻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把众生运载到小乘涅槃的“化城”,只是权且得个休息之处,并没有到达“宝所”(意思是:只解脱了轮回得到暂时休息,并没有到达无上菩提的果地)。因此佛呵斥:如果一个人执著小乘的涅槃为究竟,那就障碍他上求无上菩提(因为所得的果不究竟,没有断尽所知障、显发三身四智等的无量功德,如果堕在里面不求上进,就是堕落)。纵然以后回小向大也还叫“迂曲”(不是直路,是曲折的路)。如果直接上大乘的大车也是一条道,只恐怕现在还处在会退转的地位,成就菩提的路还很遥远,自己的功德还没建立,在菩提道上上进很困难。
所以龙树菩萨说:求不退转有两种道,一、难行道,二、易行道。所谓难行道,就是指五浊恶世处在无佛出世的时代,求不退转很难。这个难有多方面,略说有五方面。
第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就是有很多看起来很好的外道,坏乱了菩萨的道法。比如今天的时代出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各种世间享乐、传播种种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行为,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会认为这个时代很好、科学很好、各种五欲享受非常好。初发心的菩萨入在世俗红尘里,连邪正、苦乐、真假都分不清,因此会落在追求五欲等的邪道中。这就坏乱了菩萨法。因为菩萨的法是要救拔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要远离一切世间惑业苦,证到不生不灭的本性。
第二、“声闻自利,障大慈悲”:指行者心里常常起自利的念头,因此障碍大慈悲,不能在大乘道上快速进步。
第三、“无顾恶人,破他胜德”:指有很多恶人破坏修行的功德。恶人见人修道,不但不成人之美,还作诋毁,制造障碍。
第四、“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人天果报在暂时享乐之后又跌入苦中,因此是颠倒的善果。梵行就是清净的行为,浅说是离欲的行为,深说是涅槃的行为。如果追求世间享乐等的善果,就会失坏梵行。
第五、“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就是修道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佛的他力摄持,进步很难。
由于处处有以上五方面的违缘干扰,行者要克服种种障难才能入不退地,所以很难。就像在陆地上单靠步行来行到远方是很难的事,因为没有别的力量帮助,唯一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地迈进。
所谓易行道就是指以信佛的因缘求生净土,然后修念佛、礼拜、观察等净业,仗佛的愿力就能往生;一往生以佛力住持其心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退转位(这就容易了,只要信奉阿弥陀佛,以信佛的因缘发起求生净土的心,再加上修种种净业,得佛力摄持就能往生、得不退转,这是凡夫都能做到的易行道)。这就像走水路乘船很安乐,靠船运载轻松、顺利地到达彼岸,所以叫“安乐之道”。
之后,极乐世界的一切境缘,不但是佛和大菩萨们说法、放光等,连水鸟花林也宣说法音,种种受用都加持自己的心不会坏掉。本来凡夫的心很不可靠,在受到恶劣因缘影响时,心就会散掉、乱掉、坏掉,但往生到了净土,以佛力住持其心,就不会退掉、坏掉,这样永远进步而不退步,就叫“以佛力住持入了不退地”。
总之要辨明求不退转有难、易两种道,以信佛因缘往生净土是易行道。

第二段、问答解释。

有人问:菩提是唯一的,所修的因也应当不二,为什么还分易行和难行两种道呢?把在此方修因趣向佛果称为“难行”,把往生净土求大菩提称为“易行”呢?
回答:大乘经辨明的一切修行法门都有自力和他力两方面。什么是自力呢?比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然后修定发了神通,周游四天下,这叫做“自力”;又有弱者凭仗自力连驴都跨不上,但他随转轮王坐在轮宝上,就立即飞行虚空,周游四天下,这是仗轮王的威力,因此叫做“他力”。
修净土也有自力和他力两种因素。众生在这里生起真信切愿,建立修行来求生净土,这是他自己的力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以光明台来迎接他,一念间就往生到佛国,这是他力。(凡夫凭自己的修行临终生不到净土,但是以信愿修持净业,到临终就有佛接引,顿时往生,显然是佛力摄持的结果。)所以按《无量寿经》所说,十方人天求生极乐国土,无不以阿弥陀佛大愿力为增上缘。如果不是这样,四十八愿就成了虚设。(意思是说,十方众生能往生净土、能安住不退转、迅速成满普贤行愿,都是以弥陀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实现的。如果不是这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成了梦想、成了虚设,而没有事实。)
像这样已经知道可以依仗佛力,就应当一心投入佛的愿海,求取佛力加持,不必固执在自力上。
(《劝修易行道往生净土》)

作者: yuan

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