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广论讲记》之念死无常 《广论》之念死无常-01-02(《广论讲记》对应部分)

《广论》之念死无常-01-02(《广论讲记》对应部分)

如是获得暇满人身时,在摄取心要当中有四种颠倒,其中将无常执为恒常的颠倒,就是第一损害之门。


庚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三、于上士夫道次修心。】 在讲正论之前,首先分析这五种道各自的体相、例喻和范围。 一、下士道 体相:从成为下士道相续、能获得轮回增上生的角度所安立的心识。
例如:唯一希求增上生,而趣入成办善趣安乐的方便。
范围:唯下士。 二、共下士道 体相:从成为上中下三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通达死亡无常之心。
范围:从下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三、中士道 体相:从成为中士道相续、能获得小乘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唯一希求小乘解脱而修学戒定慧三学。
范围:从了达细无常到声缘阿罗汉之间。 四、共中士道 体相:从成办上士和中士所修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通达无常等十六行相之心。
范围:从中士阶段到佛地之间。 五、上士道 体相:从成为上士道相续、能获得一切种智的角度而安立的心识。
例如:增上意乐和菩提心。
范围:从苏醒大乘种性到佛地之间。

辛一、于下士道次修心

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 二、发此意乐之量 三、除遣此中邪执。 【初中分三:一、正修下士意乐;二、发此意乐之量;三、除遣此中邪执。】

壬一、正修下士意乐

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初中分二: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癸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

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子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

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二、修习胜利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四、修念死理。 【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修习胜利;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丑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分六:一、总说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二、障碍希求后世之理 三、修善无力且混杂恶因 四、虽修后世之义但不能遮止延缓之理 五、由常执生起猛利贪嗔之理 六、由常执产生恶行之理。 【今初】 这六个科判中,第一个科判是总说,后面五个科判是别说“不修忆念死亡无常的的过患”。 寅一、总说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如是获得暇满人身时,在摄取心要当中有四种颠倒,其中将无常执为恒常的颠倒,就是第一损害之门“四颠倒”,即常倒、乐倒、我倒、净倒。“常倒”,是将无常执为恒常的颠倒;“乐倒”,是将痛苦执著为安乐的颠倒;“我倒”,是将无我执著为有我的颠倒;“净倒”,是将不净执著为清净的颠倒。 【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 常倒又有粗、细二种,其中在粗大的死亡无常当中,以心分别执著自己不死是损害之门。而且,仅仅认为今生最终决定会死亡,虽然是人人共有的想法,但是日复一日,人们直到临死时,都一直生起这样的念头:“今天不会死,现在也不会死”,内心始终执著不死的方面。
本来获得暇满人身,应当利用暇身成办大义;然而,是什么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及时摄取心要呢?须知,首要的障碍就是追求现世利益的心,而这种心态正是由于执著自己不会死的常执所导致的,这是第一损害之门。为什么说常执是第一损害之门呢?以下从五个方面作分析……
(智圆法师《广论讲记》)

作者: 子归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