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宗论》版《示阅藏四则》
须体如来说法本意。要人超生脱死。非为口耳活计。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其一】。
学问之道。贵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了正因缘境。为圆妙三观之本。次留心台教。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遍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其二】。
阅律。首四分。次僧祇。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在得意善用。大意如问辩所明。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人堕恶道深坑。不可信也【其三】。
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如雪山无非药。采者期于对病。宝山无非宝。取之先择摩尼。只此成录。足验手眼【其四】。
《净信堂初集》版
《示阅藏四则为慧幢彻因二比丘说》
须体如来说法本意,只要吾人超生脱死,非为吾人口耳活计。每看一经,必须句句消归自心,法法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
学问之道,贵在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须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经,了悟正因缘境,以为圆妙三观之本。次乃留心台教,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遍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
阅律,首四分,次僧祇,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其中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各有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贵在得意善用,大意已如问辩所明。不妨已精,益求其精。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留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人堕于恶道深坑,不可信也。
凡阅大小乘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或各就自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流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于自利利他。如雪山之草,无非是药,采之者期于对病。如宝山之内,无非是宝,取之者先择摩尼。只此现成抄录,足验当人手眼。我虽往深山,倘未即死,犹将观焉。
《净信堂初集》卷三
蕅益大师全集,巴蜀书社
2013年版,第七册,342-243页
宗舜法师在学习蕅益大师原著时发现,《灵峰宗论》中许多文句,经弟子成时法师修改删减的地方不少。与原作相比,大师原意常有隐晦不彰之处,令人惋惜。
弘化社从明清佛教原始资料中发掘出蕅益大师的《净信堂初集》,收录在蕅益大师全集第七册中。根据这一份资料,我们可以比较《净信堂初集》与《灵峰宗论》中相关内容的文字不同,便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蕅益大师《示阅藏四则》的遗教。
《净信堂初集》 原来的标题(《示阅藏四则为慧幢彻因二比丘说》),是针对两位比丘的针对性开示,而在《灵峰宗论》中,删去了直接开示的对象(《示阅藏四则》),看似让开示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了,其实反而掩盖了蕅益大师对机说法的针对性。
蕅益大师教导弟子在学习经律论时,应该针对自己的习气,针对时代的流弊,摘出相关文句,以便自利利他。而且,阅藏者究竟摘出哪一些文字,也可以反映学人的见识和佛法修学的水平。在这个问题上,《灵峰宗论》的文字与《净信堂初集》差不多,略作删减。在文句上,《净信堂初集》更顺畅、自然,不过删减后的文字于义理无损。但是,《灵峰宗论》版将《净信堂初集》版最后一句删掉就太可惜了。
在《净信堂初集》版中,蕅益大师说:“我虽往深山,倘未即死,犹将观焉。”这一句话把蕅益大师的悲心和教学方法和盘托出,令人不禁感慨万千。可见,蕅益大师不仅是泛泛地教导弟子摘录经律论文句,而且大师要以此来检查弟子的见识,是否在学习经律论时能够自省习气,能否发现时代流行的弊病,以便指导纠正。可见这是大师教导弟子的一个很有益的学习方法。“倘未即死”一语,显然是大师病重时语,体现了大师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心教导弟子的崇高境界。如果我们仅仅读《灵峰宗论》中关于阅藏的开示,对这两层意思就无从体会,也就辜负了大师的一片苦心。
蕅益大师这一应时应机的教学方法,在今天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我们在阅藏过程中,也能够从“自身习气”与“时代流弊”两方面,摘录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文句,然后在精通经教、熟知学人习气毛病的善知识指导下,做出有针对性的修学指导,自然会大有禆益。更进一步,如果能写出相应的学习心得和阅藏体会,那就收获更大了。
成时法师编辑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让大师的文字能够流传下来,嘉惠后人,功德无量。然而,大量删改,常常让大师的遗教原意受到湮没,令人痛心。所以,如果条件具备,我们尽量能够阅读《蕅益大师全集》,完整、纯正的祖师文字,定能让我们受益无穷。
来源(弘化社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fGaRvTMYG8uOZTaAZYgM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