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美仁波切对于往生兜率的开示——智圆法师
接着要看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情况。这里面,补处佛安住在欲界的第四层天——兜率内院,那么我们要考虑:我是否往生补处佛的内院呢?恰美仁波切当初也是七年勤修弥勒法门,以后他改成了一心求生西方净土,下面我们听听他的讲述:
【现在按照三千大千世界来说,上方兜率天宫里有至尊补处弥勒怙主安住。在今天只有持清净戒和闻思精勤的人,发愿往生彼刹的话,在某时外气断的无间,弥勒菩萨眉间的白毫中发出白光,照触在行人头顶上,当时心识被光卷着引到兜率天宫。在莲花坐垫上面出生,有七个天女眷属恒时侍奉。至尊弥勒菩萨宣说法要。但是在天上有各种歌舞、娱乐、游玩,心会散逸在里面。】(《选择刹土文》)
仁波切说,我们这个世界上方的兜率天内院,也称为具喜天宫,“具喜”就是藏语“嘎当”意思,那里有补处弥勒菩萨安住。什么样的人能够生到那里、又是怎样往生的以及往生后是如何的情形,这里做了一个精要的讲述。
也就是说,只有持清净戒,对于正法闻思方面非常精勤的人,并且发愿往生内院,那么在他这一生命终、外气断的时候,当时弥勒菩萨眉间的白毫发出白色的光明,会下照到行者的头顶上。当时心识被光卷了以后,就引到了兜率天,从莲花座垫上面生出来,有七个天女恒时侍奉。弥勒菩萨在内院说法。但是,在这个天界里有很多的歌舞娱乐、玩耍,天人的心被天界里的五欲所引,会散乱在这些境界里。
我记得智者大师在《十疑论》里也说过这个问题:当时无著、世亲和狮子觉三位菩萨志同道合,都发愿往生兜率天,而且约定谁先往生内院见到弥勒菩萨,一定要回来通报一声。狮子觉最先去世,一连几年都没有来信。后来世亲菩萨临终的时候,无著菩萨告诉他:“你见到弥勒就来相报。”世亲去了三年才来,无著菩萨问他:“怎么这么长时间你才来?”他说:“我到了天宫,听弥勒菩萨一座说法,马上就回来相告。因为天上日子长,所以这里已经过了三年。”当时无著又问:“狮子觉在哪里?”世亲说:“狮子觉享受天上的欲乐,在外面的眷属当中。他去了天宫以后,还没见过弥勒菩萨。”所以,小菩萨生到天宫还耽著五欲,不像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不退转。这里恰美仁波切也有这样的意思。
接着要讲往生弥勒天宫以后到自身成佛之间的历程。
【未来世弥勒佛等下生人间,这一切眷属都会从天中退没而转生为人,这以后又出家,听受圣法,在至尊弥勒佛的教法没有圆满之间,要从人再转人来持佛的教法。同样,贤劫一千尊佛也都是全部见了佛后听闻正法,在千佛的教法住世期间,常常转为人来持教法。贤劫千佛圆满后,在未来世有一个叫做“嘎玛张萨”的劫圆满形成,在那个劫中有八万佛出世。对于这一切佛,也是见佛的面、听佛的正法而持佛的一切教法。从那个时候起,逐渐将得到佛果。这是在《弥勒授记经》中宣说的。】
这里说到,未来此世界的众生福德因缘成熟时,弥勒佛要下生人间。在那个时候,佛周围的眷属都从天宫中退没下生人间。就像释迦佛来人间的时候,很多眷属都转成人间的各种身份,来辅助佛弘扬佛法。从天宫下来投生为人,然后出家、听闻正法,到弥勒菩萨的教法结束之前,一次次转生为人来持佛的教法。
而且在贤劫一千尊佛期间也都是这样,来到这个世界见到佛以后闻法,在一尊尊佛的教法住世期间,长时间转为人来持佛的教法。一直到贤劫千佛都圆满了以后,在将来有一个叫做“嘎玛张萨”的劫圆满成就的时候,有八万佛出现在世间。对于这八万佛,也都是一一见了面、听了法,而且持着佛的教法后,逐渐得到佛果。这是在《弥勒授记经》里面所宣说到的。以上就是未来大致的情形。
【今天对于转生兜率天的关要做回向发愿的人很多,实际上这也将成就无量众生的利益。而且为了持至尊佛的教法,对于受轮回的身受一亿次的生死不恐惧的话,可以发愿生兜率天,之后应当不断地修持弥勒的发愿法。我本人也是在七年中这样做的。但是我见到轮回苦的缘故,现在我对于生死之苦极为恐惧,所以我放了修弥勒发愿的法而念诵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文。此具喜的兜率内院,是小的化身刹土。】
在这一段里,仁波切讲到自身对于弥勒法门的看法,以及自己是怎么转为求生极乐世界的。
他说:在今天对于往生兜率内院的关要做回向发愿的人很多。按实际意义来说,这样将会成就无量众生的利益。而且为了持佛的教法,假使你对于在轮回里转受一亿次生死不恐惧的话,就可以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然后不断地修持弥勒的发愿法。他又说:我在七年当中就是这样修的,但是后来我改变了主意。因为我看到轮回很苦的缘故,对于转生生死的苦相当恐惧,所以我停止了修弥勒发愿的法,改成了念修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文。他讲兜率内院属于小的化身刹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恰美仁波切是如何先求生兜率内院、后来改成求生极乐净土的。那么我们也要想:我对于受一亿次的生死恐不恐惧?看看自己的心,如果你一点不害怕,也可以有相应的选择。如果你觉得:在轮回里受生很可怕,一次又一次的生死不敢想,那应当求生极乐世界。因为一经往生就横超三界,再也没有生死之苦,重回娑婆也不会迷失,对于受生的苦也不恐惧。这样我们应当有一个选择。
(选自《一生修行的重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