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过的方法和效验
第二篇 改过之法
分四部分讲:一、改过的必要;二、改过的条件;三、改过的方法;四、改过的效验。
三、改过的方法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人的过失有三种改的方法,有的从事上改,有的从理上改,有的从心上改。做工夫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具体讲解三种方法:
1、从事上改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比如,过去杀生,现在戒除不杀,过去嗔怒,现在戒除不嗔。总之,有哪条过失,就在事上戒除这一条。这是单单就外在表现的事相来改正的。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这一句讲了从事上改的效果:在外在的事相上勉强压制,有很大的困难。而且,病根还在里面,东边灭了,西边又出生,并不是究竟扫除干净的方法。
2、从理上改
就是认识其中的道理而改正。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善于改过的人,在禁止某一种过错之前,首先明了其中的道理。
换句话说,先不急于在事上禁止,重点要思惟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也就是禁止之前,先思惟过患、功德等等,思惟之后引起胜解信,引起断恶行善的欲,这样就有力量趣入。这和道次第观察修的方法是一致的。
以下以戒杀和戒嗔为例,说明如何从道理上改过。
(1)戒杀生
【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比如要戒杀生,首先反复思惟杀生有多么不合理,一旦内心认定杀生是无理的邪行,它就失去了道理上的支持,内心自然会发起不杀生的意愿。
比如,要教育人改正某种恶行,首先要疏通思想,经过反复交流,彼此达成共识,对方就愿意接受,改起来也就很顺利。如果只是勉强地限制,对方不明白这样做的道理,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又会复发。
同样,改过,要通过观察,说服自己,遣除心里的无知、邪知和疑惑,心里认识到了,行为上就容易改变。
具体要这样想: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残杀它,剥夺它的生存权利,来滋养我,这怎么能心安呢?
进一步思惟:
【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动物被杀,先要受屠刀的宰割,没有断气之前,还要放入锅里用沸水煮、以热油煎,感受各种彻入骨髓的痛苦。而我的滋养呢,各种珍贵肥美的肉食摆在眼前,吃过之后,只是变成粪便而已。蔬菜素食尽可以填饱肚子,提供能量,何必要伤害它的生命,损坏自己的福报呢?
贪执一时的口味而伤害生命,实际是把自己往恶趣里送,这就像小孩贪吃刀锋上的蜜,以片刻的享受换来的却是割舌的大苦,这样的做法极不合理。
对于杀生的过患,还应当按照佛经,具体思惟它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通过深入、具体地思惟,就会对杀生生起厌离心、惭愧心,从而远离杀生的邪行。这是从理上改。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
再思维:
凡是有血气的东西,都具有灵性觉知,既然有灵性觉知,就和我同体,都具有佛性。纵然我不能修持至高的德行,来使它尊敬我,亲近我,又岂能天天杀害生命,让它无止境地仇恨我呢?
这是思惟佛性平等而戒杀。一切动物都有佛性,都能作佛,飞禽走兽,蜎飞蠕动,都和人一样具有如来藏。猪牙中显现化佛,蛤蜊中出现大士,毒蛇闻偈转身证果,鹦鹉念佛烧出舍利。一切动物或是过去佛,或是现在佛,或是未来佛,岂有可宰杀的道理。
【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一想到这些,面对眼前满桌的血肉之食,自然心生悲悯,难以咽食。
(2)戒嗔怒
分别心的规律是:往哪方面作意,就会引起那方面的心态,比如作意可爱相,就会生贪;作意损害相,就会起嗔;作意苦相,就会心生悲悯。应当把握这条规律来调整自心。
第一个思惟:
一般人发怒的理由是:对方事情没有做对,态度不好……这样把对方看得很可恶,心中不能容忍而生嗔。所以,缘厌恶相就会生嗔心。那怎么改嗔呢?就是把这个厌恶相换掉,比如换成可哀悯的相,就会引起悲心。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
比如前天喜欢发怒,一定要这样思惟:别人有做不到的短处,按情理应当怜悯他才对啊。
比如,疯子对你又叫又打,你认为他是损害你呢,还是病情发作。如果认为他损害你,一定要以牙还牙,那多愚昧!如果是医生,就知道他的行为不理智,都是精神错乱造成的,他表现得越非理,只表明他的病越深,越让医生怜悯。
同样的道理,我们想:他这样做,是他的心不自在,如果他的烦恼轻,不但不会伤害我,还能利益我。他这样损害我,和我不配合,都是因为被业障蒙蔽,心不由己。想到他的烦恼病,只有怜悯他,哪里会生嗔呢?
第二个思惟:
【悖理相干,于我何与?】
方法是分开自他。心就如一面明镜,外在的妖魔鬼怪在镜子里显现,镜子不必要发脾气,因为张牙舞爪是妖魔在做,和镜子有什么关系呢?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违反情理来冒犯你,那是他的过失,和你无关。如果以他非理就动怒,那自己也成了颠倒。
再说,如果他人非理就要动嗔,那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凡夫都与理相背,是不是对每个众生都要动嗔呢?显然不必要。
【本无可怒者。】
这样思惟来思惟去,本来没有可以发怒的。
所以,运用智慧观察到没有理由生嗔心,心态自然会平静下来。嗔是一种不合理的情绪,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如理作意不可能起嗔,必定是从非理作意来的。找到根源之后,对嗔不要强压,要从理上改,道理上弄通了之后,再依这个道理如理作意,嗔心失去了支持,就再也难以发展,因为因上已经被对治了。
第三个思惟: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这句话是说,没有自是尤人的道理,只有自责的道理。
用心的方式要转变,怎么趋入思维呢?用一个对比来思惟,就是想:天下没有自是的豪杰,也没有尤人的学问。凡夫人碰到问题,都是“我对,他不对”。真正的豪杰是谦虚的,没有哪个豪杰傲气冲天,指责别人。“尤人”是埋怨人,责备人,这种做法也绝对在圣贤的学问中找不到。
要这样反问自己:我这种做法对吗?既然我想做豪杰,为什么做和豪杰相违的事呢?我是想做圣贤的学问,为何还做和学问不相应的事?
“行有不得”就是所做的事不能称心如意,比如嘱咐别人做一件事,他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做,行有不得,不能够怪外境,应当责备自己没有德行,感动人的力量不够。
当年弘一大师持戒,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学生有犯戒做错或者不对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是律己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存心呕气,而是代他忏悔,恨自己德性不够,不能感化他。
他的学生以及和他在一起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每逢他不吃饭时,就知道有做错的地方,都想办法改正。几时改正了错误,他才吃饭。最后谁的过错,让谁自己去说,他一句也不开口。平时他常和人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就失去了戒律的意义。
【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这样我都一一反思,转为道用。那么,外来的毁谤都成了磨炼我,成就我的助缘,我将欢喜地接受赐教,有什么可发怒的呢?
这样思维安忍的利益,于逆境作善知识想。越想越欢喜,逆境成了增上欢喜的因缘。
大乘佛法说,众生是成就波罗蜜多的善知识。譬如,没人乞讨,怎么修布施呢?没有怨敌,怎么成就安忍?没有利他,怎么圆满精进度?所以众生有大恩德,是增上缘。逆境的出现,为自己提供了极好的修心机会,非常难得。这样想到众生是助伴,能磨炼自己,长养菩提,利益极大。心里想通了,就能欢欢喜喜地安受。
照这样,有情打我,骂我,阻挠我,诽谤我,全是大加持,消业障,增智慧。安受一次恶骂,就能消去多生业障,岂不大占便宜!不骂的话,还没有消业障的机会。所以,对待同一件事,换一下想法,心态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第四个思惟:思惟怒和不怒的结果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如果听到诽谤,心里不计较,即使谗言的火焰薰满天空,也像举火焚烧虚空一样,终究自己会止息下来。(从来谗言不会永住,就让它自生自灭!不必要再加一刹那的分别,何必自寻麻烦呢?)
假如听到毁谤,怒不可遏,非要找诽谤者算帐,这是智识短浅的表现。因为自己用尽智巧,竭力争辩,也只落得个作茧自缚而已。
这就是两种作法,导致两种结果。前者是自动消失,不必起一念,就自然平息,这是高明。后者缘对境发怒,不但没利益,还有无量的损害。心里想着对方如何不好,身心当下失去平衡,服多少药都不解决问题,这不是伤害自己吗?再思惟嗔心的等流果,频繁的嗔怒会把自己的心串习成损害他人的恶心,这不是整坏自相续吗?后世还要以嗔心下地狱。这不是让自己沉沦吗?从破坏功德的方面思惟,一念嗔心起,百劫的福德资粮毁于一旦,何必这样摧毁自己?
所以,反复思维嗔怒的过患和安忍的利益,一旦道理上明白了,就能遮止嗔心。比如,一个人容易动怒,暂时从事上改一点,可是不久又见他嗔人,骂人,这是事上禁止,根上没有对治到。如果能把道理思惟透,等于釜底抽薪,嗔火就发不起来。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上面举了两个例子,还有很多过失,怎么改呢?一定要如理思维,辨清功德和过失,道理上搞清楚了,过失自然能遮止。
其实,从理上改过,是一个大修法。前面说过“所谓修,就是身有过恶,都应当遣除。”过恶是粗粗细细的颠倒心,修法当中,观察修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这里的“从理上改”完全相同。
比如,要遣除耽著今生的颠倒心,就应思惟死亡无常和恶趣苦。认识到今生最终只是一死,死亡迅速,今天到来也不一定,死亡时,现世八法没有任何实益,不仅不能利益来世,反而以它造成漫长、苦难的恶趣。所以,以宝贵的人身追求现世八法,结果是让自己深陷恶趣,这是极不应理的。按这样具体思惟,就能改正执著今生的心理。
然后,要遣除杀生等的十恶业乃至种种恶业,也是先从道理上思惟,辨清什么是恶业,什么是善业,恶业有哪些过患,善业有哪些利益,一一如理观察思惟,就能对恶业深生厌离,即使对小罪也看作如毒一样深生恐惧。这样是从理上改。
修行的次第是:先思惟总的业果道理和特别的业果道理,然后才是“思惟之后,如理地行善止恶”。
这里举的戒杀和戒嗔,不过是观察修当中的两个特例而已。大家应当举一反三,深刻认识到观察修是一种涵盖无量的大修法,能在在处处善巧地运用,就不只是改正一两种过失,方方面面都能扭转以往以错误认识所引起的邪行。
再比如修出离心,要改变耽著轮回的颠倒心,但这不是勉强就能改过来的。有的人一时冲动,口上说我要了生死,用不了几个月,对于轮回仍然和以前一样贪执。这是没有在根上对治到。
如果首先能思惟生死的本性是苦,一旦思惟透了,决定可以把耽著轮回的心改成彻底厌离的心。
总之,大家不要对这些教言生轻视心,应当从中生出智慧来。可以说,道次第从下到上的前行,重点是从理上改。
3、从心而改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心是行为的源头,不管什么恶,总归是念头上起的。心不取境不动念,过失也无从产生。相反,执着可爱境起贪,执著不可爱境起嗔,大的过失是从起心动念来的,起心动念又是从著相来的,著相就生起念头,不著相心无妄念,也就没有过失。所以,最彻底是在心上改,来得直接、简要。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学者对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的种种过失,不必要一类一类寻求。只要一心正念,邪念染污不上,问题就解决了。
好色、好名、好货、好怒,都是执著的念头,一心正念照着自心,妄念就无力起来。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这就像太阳当空时,鬼魅魍魉隐遁无形。这是精一之真传。
观照的日光不失去,正念现前,妄念无法兴风作浪;正念失去,非理作意一起,无量的过失都会产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过失是由心取相而造下的,以心行善而改,就像斩毒树直断其根一样,“根”就是非理作意。《宝性论》说,蕴界处来自烦恼和业,烦恼和业来自非理作意,所以根源是非理作意。止住非理作意,就可以遮除轮回。这是从根截断,不是一枝枝地剪除。
以直截根源的方式,一断永断;以剪枝丫的方式,剪而复生。这是两种方法的差别。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最上根者的治心,当下清净。妄念才动,心里就觉察,一觉察就没有了。
【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如果作不到这样,就要以明理来遣除,思惟过失和功德,使心猛利地欣求功德,厌离过患,这样使心转变。如果思惟也作不到,那就随事禁止,发现有哪种过失,就刻意禁止这一种。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见解高,同时又在事上踏实改过,必定不会落空。执下而昧上,就不太善巧。
一般人智慧没开,道理上不通不透,禁了这种执著,那种执著又出现。这个方法就比较笨拙。比如医生的医术高,知道要害,从根源上下手,就作得轻巧,并不是拿一具庞大的机器,作很多边边上的试验,还不起效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接、善巧、彻底。(此处须谨慎衡量自己,在没有和上层修法相应时,必须注重事相上的改正和如理思惟。)
四、改过的效验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发愿改过,明的方面须要善友的提醒,幽的方面须要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日夜不懈怠,经过一个七、两个七,乃至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决定会有验相出现。
下面列举内外的验相: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
改过内在的验相是
或者觉得心神恬旷,心态安适,心境开阔;或者觉得智慧顿时开朗,以前看不懂,想不通,现在一看就明白;或者“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处在事物繁琐当中,一接触就知道如何处理,以前障重昏昧,遇事错乱,现在改过消了业障,心开朗,做什么事都通畅;或者,遇到怨敌,原先起嗔,现在转生欢喜。这些都是业障减轻的相。
以下是外的验相。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梦见吐出污秽的黑东西;梦见诸佛菩萨、往圣先贤接引自己;梦见在虚空中飞行漫步;梦到幢幡、宝盖种种美妙的景象。
凡是这些,都是罪过消灭的好相。但不能执著在上面,沾沾自喜,画地为牢,这样会阻碍自己进步。
改过须要从现在一直改到成佛,菩萨也要日日改过,过失不改怎么能上进呢?所以是日新又新,天天要有新气象。如果不在最切近的心上转变,心外再怎么做,也是舍本逐末。
所以,重点是修心,心能调整,立竿见影;忽视修心,决难有进步。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蘧伯玉是一位大贤人,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能认识以往的过错而尽量改正。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到二十一岁时,知道以前改得并不彻底。二十二岁时,回顾二十一岁,像在梦中一样。到了五十岁,还能认识四十九岁时的过错。古人改过如此精进。这位大贤人的可贵,在于他能坚持改过,实实在在地做功夫。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我们身为凡夫庸流,过恶多得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可是回顾往事,常常不见自己有什么过失,这是凡夫人心粗有翳障,没有自知之明。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然而,人的过恶深重,也有它的验相。比如:
一、心神昏塞,做过的事转头即忘;
二、没有事常常心里烦恼;
三、见到正人君子觉得不好意思;
四、听到纯正的言论不高兴;
五、给人布施,对方反而抱怨;
六、作梦颠倒;
七、乱说话,精神错乱。
诸如此类,都是作孽的相。如果有这类的现象,就须奋发,改过自新。千万不要误了自己,导致堕入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