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净土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佛家怎么破解这道千古争论 | 永久纪念印光大师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佛家怎么破解这道千古争论 | 永久纪念印光大师

老子《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

老子《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孔子《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究竟该“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是一道千古命题。

该不该打回去?

最近一篇“妈妈,他为什么不道歉?”的文章在“育儿圈”引发集体讨论。核心是——“孩子受欺负了,该不该打回去?”

某位妈妈说起自己儿子曾在超市被打的事情。

当时她儿子正在超市,因为一辆儿童购物车,被一个很蛮横的小孩子给打了个耳光。当时急坏了,脱口而出:“儿子,那个孩子打了你了,你不给我打回去?”但儿子却回答说:“我不,他打我是她妈妈没教育好他,我要打回去,我们俩就一样了。”

这句回应,让妈妈非常震惊,也非常幸福。

别人打破了规则和底线,并不代表我们也要这么做。道德和良知应该是一种内化的优秀品质,滋养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没必要将自己拉低到和对方一样的水准。

但是也有家长担心,不还手的人,会不会引来“校园凌霸”?

家长甲:“对于一些事情,我更希望能教给孩子,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而非以德报怨。我们的教养、素质,不是别人伤害我们我们却不回击的理由。”

家长乙:“我觉得,教孩子善良的同时,也要教他一些对付坏人的方法。”

家长丙:“对于儿童心理学来说,如果有一个孩子打了我的孩子,我教导孩子不还手,他日后就容易会被欺负,所以为了孩子心理健康和减少校园暴力的滋生,我允许我孩子打回去。”

凌霸或许只是一时,造成的心理伤害,或许会伴随一生。那个时候,你会后悔没有教导孩子“给我打回去”吗?这些家长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新闻爆出的真实事件层出不穷。近期口碑、票房双高的现象级电影《少年的你》,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问那些施暴的人:你为什么会打他?

“因为一看,他就长了一张容易被人欺负的脸呗。”

实际上,该不该打回去的争论,还是“以德报怨”和 “以直报怨”这道灵魂拷问。

破解千古争论

有人曾向印光大师请教,“问,若如所云,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设有恶人,欲来害己,将不与计较,任彼杀戮乎。” 如果像您所说那样,“即使丧失生命,也只生欢喜,不生瞋恨”,假使有恶人想来伤害自己,也将不和他计较,任凭他杀戮吗?

就这个问题,印光大师在《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中开示,“答,凡修行人,有凡夫人,有已证法身之菩萨人。又有以维持世道为主者,有以唯了自心为主者。若唯了自心,及已证法身之菩萨,则如所云。以物我同观,生死一如故也。若凡夫人,又欲维持世道。则居心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无所不容。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前文所示,乃令人设此假想,以消灭瞋恚习气。此观若熟,瞋习自灭。纵遇实能害身之境,亦能心地坦然,作大布施。仗此功德,即生净土。较彼互相杀戮,长劫偿报者,岂不天地悬隔耶。”

《金刚经》中有一段经文:“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于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歌利王当时是一名暴君,用刀割忍辱仙人之肉,忍辱仙人不但没有生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悯之心,说 “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发愿我成道之后最先度的就是你。佛陀成道后,那个歌利王已转生为憍陈如,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发的愿力、誓言,先度五比丘,憍陈如他是最先悟道的。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句“处事犹须依世间常理,或行捍御而摄伏之,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是在教导我们,超越“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的思维模式,无论采取捍御摄伏还是仁慈感化哪种方法,在居心上: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折摄之心无非慈悲。

千古争论,就这样被升华。

生而为人,愿你善良。

 

责编/美编:仁声 | 撰稿:光明

原链接(弘化社):https://mp.weixin.qq.com/s/hfTNj2KVlxkTSocAqS8X6A

作者: yuan

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