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法光 所有文章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05:舍弃今生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05:舍弃今生

,我们虽然对世俗的事情寄予很多美好的愿望和企盼,但到头来却毫无意义、令人失望。如果能这样对世俗生活生起一次真正的厌离心,这就是善行中的大善行。

齐美仁真堪布讲佛子行05:舍弃今生

丙四、忆念无常而舍弃今生

【长伴亲友缘尽将分离,所积财物最终要舍弃,

识如旅客终离身客店,放弃今生俗事佛子行。】

这里所讲的“长伴亲友缘尽将分离”,是告诉我们,虽说是长时间陪伴的亲友,但终有一天还是要分离。当我们回忆起那些少年时在一起玩耍的朋友,有的长大后成家立业,有的远离了家乡,也有一些已经去世。我们的父辈,如今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了,他们年轻时的伙伴,多数已经所剩无几。而我们曾交往的同事和朋友,有些在一起一年,有些在一起两年或三年,其后就要变迁分离,长期在一起是很难的。

出家人也是如此,当今交通发达、咨讯畅通,有些出家人去印度,有些去汉地,有些去其他的地方,长伴身边的少之又少。我们看一下电话本就会感慨万分,许多人的名字都陆续地从上面删掉了,有些已逝去,有些不再联系,同样,我们的名字也会在别人的电话本上彻底消失,亲朋好友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分离了。对于每个人来说,终究有一天都要离开这个世界,死亡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甚至死神会突然而至,因毫无准备令人措手不及。虽然很多人认为自己会活很久,认为今年在、明年在、后年还在,计划着自己以后做这、做那,充满想象和期望,但寿命是无常的,并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那样永恒长住。就拿我来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有时回顾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往事,好似就在昨天,也恍如梦境。即使我能活到八十岁,算起来还有四十年,未来的四十年也会像过去四十年一样转瞬即逝,仔细思维的话,这四十年也是很短暂的,弹指一挥间。人生如梦如闪电,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光是口头感慨生命的短暂还不行,要认真思维这个问题。只要认真思维,就会触及心灵。

那么,具体如何思维呢?我们可以回忆孩童时代和青年时代有哪些朋友,叫什么名字,长得什么样等等,一个一个地像过电影一样回忆,当时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和理想,虽然也曾经努力过了,到如今也不过如此,更多的并未达到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这样去思维的话,心中就会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就会认识到,我们虽然对世俗的事情寄予很多美好的愿望和企盼,但到头来却毫无意义、令人失望。如果能这样对世俗生活生起一次真正的厌离心,这就是善行中的大善行。如此,我们观修无常的效果就与一般形式上的观修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认为花较多的时间去观修无常还不如去拜佛、绕塔,那就根本不可能在心相续上建立修行佛法的基础。

有时我们检视自己,虽然在外相的修行上做了各种各样的善事,但为什么修行的成效却很微小?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做善事时不会善用其心以及发心不正确等造成的。直到现在,如果你的修行虽然没有走上正道,但只要用心改正错误,认真起修,经过三、四年的时间,就会达到外现的行持、内证的功德等各方面与佛法相应的境界。如果一点也没有改正错误和实修心性的决心和意志,对轮回苦海也没有生起恐惧和出离心的话,到死亡突然降临时,就只能是因痛苦而追悔莫及了。作为一名修行人,应经常认真思维寿命无常。关于寿命无常的修法,我们后面还要详细讲解。这就是“长伴亲友缘尽将分离”这句偈颂的真实内涵。

接下来将“所积财物最终要舍弃”。我们在世间上做了一些事业,也积累了一些财富,但寿命终结、大限到时,所积累的财物、房屋、受用等等都要遗留下来,一针一线都带不走。金刚寺的大殿虽然建得如此庄严、雄伟,但再过五、六十年,我们在座的都要死去,离开这个世界,曾努力建造的大殿和佛像等,却要遗留下来。同样,其他的、被认为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到最后也是不得不舍弃的,无论多么舍不得放下,一命呜呼时也只能无可奈何。

色达有一个很能积攒财物的老人,他病重临终前我去他家看望他。他虽然是个临终的人,但却放不下积攒一辈子的钱财,手还在摸索着抓钱包。在他住的房间里堆放着三十多袋青稞,这应该是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旁边还有正在修建的新房,他原本打算以后搬进新居的。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深有感触,悲愍之情油然而生:世间这些贪著钱财、放不下的痛苦众生,是多么可怜啊。也许他本人根本没想到死亡,以为要长久的活着,也以为自己辛苦一辈子攒下的财物,会继续伴随着自己,结果死亡突然降临了,他显然是丝毫没有准备的。

几十年后我们在座的都将不在人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什么东西能带得走呢?人们积累的财物各不相同,非常富有的人有巨额的财富积攒,比较富裕的人有相应的房屋和钱财的积攒,即使是贫穷的人,也会有微小的积攒。但不管高低贵贱,任何人大限来临时,都不得不舍弃辛苦一生积攒的所有财物,一丝一毫都带不走。在汉地,有些子女还会为父母遗留的财产争执打斗,甚至闹到法庭。既然如此,修行人是不是从现在起就要舍弃所有的财产呢?也并非绝对如此。人活在世,每天都要吃饭、穿衣,这些都是起码的生存条件。但我们很多在家和出家的佛教徒,除了解决温饱外,为了名利还过多追求毫无意义的世俗杂务,浪费着宝贵的时间,这就不值得了。

观修后应该认真地发愿和回向,回向发愿的方法是:向上师三宝或自己主修的本尊祈祷,祈请加持自己所修之法圆满。祈请自己的心相续上生起正念,如果今天没有生起的话,祈愿明天能生起,如明天未能生起,祈愿后天能生起。这样经常认真地祈愿,就能逐渐改善我们的心性。就像世俗中做生意积攒钱财,是一角、一元地逐渐积累的,如是每天、每月、每年,经过数年的努力,才能积累几万元。钱财需要一点点地积累,修法也是这个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大家谨记于心。

那么,如果你发现一天中连一分钟都没有实修心性,就应该忏悔改过,发愿明天一定要抽时间实修了。倘若今天有一分钟生起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应心生欢喜,勉励自己今后要更加精进。如此,修行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就能体会到,只要认真努力修行,获得成就并不是很难的事。这不是我说的,这些教导是往昔具德上师们的修行经验。

“识如旅客终离身客店”,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躯体就如同客店一样,神识就如同旅客一样,旅客住店有的住一、两天,有的住三、四天,有的时间短一点,有的时间长一点,但终究都要离去。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一个人的生命结束时,神识与躯体分离,神识随着业力去投生,身体则要遗留下来。我们都很珍爱自己的身体,都希望自己的身体美观,着意打扮,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整天忙碌、劳累还沾沾自喜。其实,一个人仅仅为了满足吃、穿等欲望而忙碌一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一天天衰老,平时亲朋好友一年或几年不见,一见面时就会感慨对方又变老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并走向衰老。就像炎热的夏天,将一块肉放在外面很快就会腐烂、生蛆发臭,此时即使努力地去清洗和处理,也无济于事。同样,每个众生的业报身都离不开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说不管你在世间上如何的富裕、地位如何的高、权势如何的大、与亲友的感情如何深厚,到最后都是要不由自主地分离和舍弃的。这个道理年轻人一下子难以接受,但对一些学佛法的老年人来讲,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能体悟到佛陀的教言的确是真理,并会认真思维这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经历,想到这一生中很多认识的人和亲人都已离去,自己也已衰老成这个样子,面临死亡,这种亲身经历使其认识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生起悲哀和厌离之心。

无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要面对这些痛苦,要想跨越或回避这些痛苦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佛教徒,就应该尽力减少和断除对今生世俗的贪恋、执著。若能如此,将会给你带来幸福和愉悦。放下对今生世俗的贪执,会不会不快乐?当然不会。那么,又是什么导致我们心灵痛苦呢?这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财富、荣誉、地位等无止境的欲望而互相争斗,心怀企求和贪恋却又求而不得所致。如果面对现实随顺缘分,不过多地贪求,心情自然就会清澄愉快。

湖水的波纹是风带来的,所谓无风不起浪,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安住平静才能轻松愉快,但如果过多地向外追寻,势必会烦恼丛生。一个人如果觉得这里不顺心那里看不惯,每天心中都充满妄念执著,不要说来世解脱,就连今生的每一天都会沉浸在烦恼痛苦之中,得不到安宁,他人对自己的一句辱骂或一件不顺心的事都耿耿于怀,被人诋毁了一分钟,却烦恼了一个月甚至一年,以至于别人都忘了当初说了什么,我们自己还念念不忘,这种烦恼和不愉快都是自己造成的。要想对治这些烦恼和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观修寿命无常,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法门。

往昔噶当派的上师们很多都是主修寿命无常而获得成就,并成为修行人的优秀楷模。当时,噶当派的大德们都是秘密传授这个法门的。比如当今像大圆满等这样高深的法门,很多上师都只传给少数具备根器能实修的弟子。同样观修寿命无常这样的修心窍诀也不是广为宣讲,也只传给具备根器能发心实修的弟子,这个殊胜法门是由噶当派的上师们,一个传一个口耳相传延续下来的。当时有位名叫金安瓦的噶当派上师,他给弟子们传授观修寿命无常等修行窍诀时,让他们各自在山洞中闭关自修。金安瓦上师有个朋友,秉性顽劣,经常惹是生非,当上师给弟子传这些法门时,他在旁边偷听了修心的内容,这个修心法门让他受益匪浅,他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性情。过段时间后,他去金安瓦上师住处,上师观察他的言行后说:“你的性格怎么比原来改善多了?”这个人回答:“你给弟子讲经时,我在旁边偷听到了你所讲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益处,改善了我的心态。”金安瓦上师听到他的回答后就想,如果能把这个修心法门内容记录成文字,将能利益更多的众生。于是,他就将这个口耳相传的法门写成了文字,并将另外一些修心法门汇编,成为噶当派的修心口传经典。妥美大使就是根据噶当口传修心经典撰写了《佛子行三十七颂》。

如前面所讲,要能思维寿命无常、观修几分钟死亡的情景,则可以起到一点敦促我们努力修行和减少对世俗贪恋的作用,遗憾的是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此功德。佛陀在经藏里讲到,在弹指之刹那短暂的时间观修寿命无常的善行,胜于天神在一千年的漫长时间供养三宝的功德。我们一般会认为仅观修一下死亡的情景,是不会有多大的功德的,其实并非如此,修心的善行功德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观修死亡并不是让自己悲观,而是去认真起修,从中得到很好的串习。

作者: 水芸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